資產配置初步—工具的選擇(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Select Your Instruments)

終於來到實際執行面了,我們將討論,以何種工具來執行資產配置。

第一個面臨的問題是,你要使用個股還是基金?

個股的好處是,可以自行完全控制最細節的投資組合。在適當控制的狀況下,投資成本可以比基金便宜。

個股則有以下缺點:

首先是,以一般散戶的能力,幾乎只有國內市場的部分可以進行個股投資。要在外國,特別是美國以外的地方進行個股買賣,難度很高。散戶幾乎沒有可能,使用個別證券,達到一個分散全球的股票或債券組合。

另一個缺點是不夠分散。不要以為在一個市場內買20支股票就夠分散了。雖然過去有學術報告指出,由20支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其表現模式就會與市場整體相當類似。但這種分散程度,跟持股幾百支的基金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持股不夠分散,單一產業或單一公司所帶來的風險就未能做足夠的稀釋,你的投資組合,將有很大的機會,跟市場報酬出現很大的不同。不僅與當初規劃資產配置時使用的報酬率預估很可能不同。這個由少數持股組成的投資組合的波動,也將更為劇烈。(想瞭解分散的真正優勢,請參考不買個股的理由---談Risk-Adjusted Return一文。)

單一證券也將帶來龐大的心理壓力。買個股,投資人實在很難不去看單一證券的表現。當你的股票下跌80%的時候,你要怎麼處理?會不會甚至買到地雷股,大部位資金有去無回?買個股,不是只有漲100%的可能。

就算投資人能同時持有幾十支個股,維持帳戶、計算報酬率,將是繁複的工作。

使用個別證券來進行資產配置,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理性考量下個股有太多缺點。個股買賣,最大的好處,不在實際面,而是在心理面。個股提供大賺一筆、狠撈一票的美夢,一個大多數人事後發現難以實現的夢境(假如夠幸運沒變成噩夢的話)。

所以我們要考慮個股外的另一個選擇,也就是基金。

基金讓小額投資人,也能即刻享有分散的好處。譬如某投資人每季只能拿出二萬塊投資,他也相信分散投資的優勢。假如沒有基金的話,他要如何建立起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二萬塊,在台灣能買幾支股票呢?每股十元的股票買兩張?這如何算是分散呢?買零股?為了幾千塊的小部位,要花多少心力?

基金提供專業的管理。主動基金與被動基金的分際,將在下篇文章討論。這裡專業管理指的是帳戶方面的工作。基金可以很明確的讓投資人知道他在基金中的持份值多少、每月、每季、每年損益多少,每次配息拿到多少錢,都可以簡單明快的掌握。持有一個有100支個股的基金,和自己持有100支個股,其帳戶管理難度,顯而易見。

基金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它讓投資人看不到持股的名字。這也能算好處?是的。正確的說,應是基金投資人不會太注意每支持股的名字。其實在基金中,每年有兩三支個股下市或是重挫是很平常的事。但基金投資人很少注意到自己基金中有持股倒掉了。但假如你是個股投資人,你很難不注意到買到地雷股這件事。基金分散的持股,可以讓倒閉這種單一公司的重大事件,變得對你不痛不癢,大幅降低投資帶來的心理壓力。

基金可以涵括各種市場,包括股市、債市、REIT、黃金等。沒有人可以專門於一個以上的市場。專精某個市場,就已經是可以當吃飯傢伙的專門技能。在大多數狀況下,當一個投資人想要利用不同資產類別建立起一個投資組合,他幾乎一定會用到基金。

另外,基金也提供簡便的國際市場投資管道。以剛才手上只有兩萬塊的投資人為例,假如他買了支全球股市基金或ETF,他那兩萬塊,就可以立即分散到幾十個國家,上百或上千支證券之中。這在沒有基金以前的年代,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

基金可以說是為了實踐現代金融理論所應運而生的優良概念。它本身就實行了分散原則,基金更是資產配置的良材。但是,它也有黑暗面。

買基金時付出的佣金,讓投資人的錢還沒上戰場,就先削弱實力,被刮掉一層皮。

持有基金時付出的持續性支出,讓投資人從市場中能拿到的期望報酬嚴重打折。譬如在一個扣掉通膨後實質報酬5%的股市,基金每年扣1.5%的經理費,等同於將期望報酬拿走三成,打了七折。

利益衝突讓投資人招致損失都不自知。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人、基金銷售通路,他們想盡辦法從投資人身上挖錢,而不是幫投資人賺錢。

基金讓投資人一頭栽進熱門區塊。就在這些市場和區塊,最熱,最不應該投入的時候。不僅傷害投資人的資本,這種集中投入的基金,也違背了分散投資的原則。

基金已經從一個服務投資人的工具,轉變成一個服務金融業的工具。很多基金,不,應說大多數基金,是一個良善工具的變形。所以耶魯大學校務基金投資長 David Swensen在Unconventional Success一書中說”Almost all mutual funds represent a good idea gone bad.”

瞭解資產配置意義的投資人,會很高興身處在一個有基金可以運用的年代。但使用基金,不代表投資人不用下功夫去辨別基金的好壞,特別是基金這種容易隱藏金融業貪婪行為的結構,投資人往往要深入瞭解,才能在金融業的虎爪下保護自己,替自己的資本找到適合成長的空間。

下篇將討論基金的兩大類別,主動與被動基金。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資產配置初步(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總目錄

賣基金的時候,買基金的時候

資產管理公司的貪婪(The Greed of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The Citigroup Scandal)

不買個股的理由---談Risk-Adjusted Return

閱讀全文

ETF的清算風險(ETF Liquidation)

最近看到一則晨星關於被解散的ETF的報導。基金公司Ameristock在2008年五月底宣布旗下ETF系列中的五支美國政府債ETF(如下),即將進行清算。

Ameristock/Ryan 1 Year Treasury ETF
Ameristock/Ryan 2 Year Treasury ETF
Ameristock/Ryan 5 Year Treasury ETF
Ameristock/Ryan 10 Year Treasury ETF
Ameristock/Ryan 20 Year Treasury ETF

這個報導,加上同一位作者在晨星寫的ETF DeathWatch 2008一文,提醒了ETF可能會招致解散的風險與成因。

閱讀全文

對於佣金的正確認識(Commission Works Against You)

台灣的基金在購買時,不論是境內還是境外基金,常要付出”手續費”。嚴格來說,這並不是手續費,是佣金。

手續費是,你辦一件事就跟你收一次費用,辦兩件,就是兩次費用,每次費用固定。譬如你去換行照,每次收100,這就是手續費。譬如你跨行轉帳,不論轉多轉少,每次就收你10塊,這也是手續費。

以成交金額百分比計收的,則是佣金。譬如基金的”手續費”,股票型基金以成交金額3%打折後計收,這其實是佣金。譬如房屋仲介,收成交金額的百分之多少,這也是佣金。

對於買基金付出的佣金,投資人應有幾點基本認識。

閱讀全文

海外券商投資報稅經驗---ITIN的申請(Applying for ITIN with Form W-7)

ITIN是Individual Taxpayer Identification Number的縮寫。這個碼純粹是報稅用的,也只有報稅的用途。它不代表你在美國有居留權或任何其它與美國的關係。我們這些外國投資人雖然不是美國人也不住在美國,但因為使用美國券商,與美國稅務機關發生關聯,所以需要一個代碼來追蹤處理這個投資人的稅務狀況,這就是ITIN碼的作用。

所以我們要向美國政府報稅,就一定要有ITIN碼(不然就是社會安全碼。有社會安全碼或申請社會安全碼資格的人,請不要申請ITIN)。

申請ITIN要填的是W-7表格。這個表格可以在這裡下載。這份pdf檔案,可以直接在上面填寫,填好後再列印寄出。申請表只占第一頁,到時候要寄出的,也只有第一頁的申請表,第二頁以後都是表格的填寫說明,讀者們有疑問時,可以參考。


(文章中圖片較小,若覺得不清楚,可直接點擊放大。)

這份表格其實很容易填寫。首先是提出ITIN申請的目的,假如你和綠角一樣是為了外國人透過美國券商投資的Tax return申請,請勾選b。

再來是一些基本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出生日期和性別等基本資料。要注意的是,這些資料要和護照上寫的一樣。

然後要注意的是,身份證明文件,Identification document這欄。請勾選你選用的證明文件。最好用的身份證明文件是護照。有兩個選項,一是寄護照正本給美國稅務主管機關,二是寄公證過的護照影本。

綠角用的文件是護照正本。你不用提供回郵信封,IRS辦完會自動寄還給你。(住址不要寫錯。)但是IRS的說明中,是不建議寄護照正本的。但當時我報稅報得有點趕,也不想再跑護照影本公證程序,近一兩個月也沒有計劃出國,所以就直接把護照整本送過去了。想以護照影本提出申請的朋友,可以參考如何準備申請ITIN用的護照影本

假如選用護照的話,請填入Passport No,Date of Expiry,有去過美國的話,再填入Entry date in U.S.

假如你不用護照或其公證過的影本的話,至少要下列文件中的兩項。

這兩項文件也不是隨便選,至少要能證明你的Foreign status與Identity。當時我看完這個表格之後,就決定用護照了。

接下來看你之前是否有過TIN或EIN碼,沒有的話就勾No。


列印出申請表後,簽名、寫上日期和電話,就OK了。

ITIN申請請寄到: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ITIN Operation
P.O. Box 149342
Austin, TX 78714-9342 USA


(如有變動,請以IRS說明文件中的地址為準。)

目前看來,申請ITIN要有可以證明的適當理由。所以,海外券商投資朋友可以到要報稅時,再一併進行報稅與ITIN的申請。但請記得早些提出申請,最好一拿到券商寄發的1042-S表格,就即刻著手進行。以免在ITIN申請方面出問題,而申請時間又晚,來不及進行更正,而影響了全年的退稅取回。

綠角當初報稅加上申請ITIN的時間流程約略如下:

四月底,在台灣的郵局以快捷寄出申請與報稅文件(300台幣)。

五月底,同一週,先收到IRS退回護照的信件,其中有護照和一個小Note,說先退回證件,ITIN正在辦理中,過幾天就收到另一封內含有ITIN碼的信件。

六月底,收到掛號寄達的退稅支票。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美國個別納稅人識別碼ITIN的到期年限(Expiration Date of ITIN)

海外券商投資報稅心得

海外券商投資報稅經驗—報稅表單填寫(Filing for Tax Refund with Form 1040NR)

海外券商退稅申請(How to File for Refund of Overpaid Tax)

美國券商聯名帳戶如何申請退稅(How to Get NRA Withheld Tax Refund for Joint Accounts)

什麼是非居住在美國的外國人?(Who is Non-Resident Alien?)

為什麼要開海外券商交易戶

我的選擇,我的背叛

不滿足的投資人

閱讀全文

海外券商投資報稅心得

在2008成功的用Form 1040NR報稅,拿到退稅款項後,綠角對於美國投資標地的課稅原則,有了更多的瞭解。

我透過海外券商投資的基金和ETF,全都是指數化標的,所以這些標的的配息中(Distribution),全都是債券利息(Interest)或股票股利(Dividend),而沒有資本利得(Capital gain)的成份。( 指數型標的,很少配發資本利得成份的配息。)

我發現,被歸類為需要課稅的,是與美國相關的配息來源。譬如投資美國股市和債市的ETF和基金,它們的配息,就會被歸類為需要課稅的部份。

不需要課稅的,是來自外國的配息來源。外國,指的是美國以外的國家。我發現自己持有,投資歐洲、新興市場、或是亞洲國家股市的基金和ETF,它們的配息,最後在年度統整的Form 1042S中,都不會被列入需要課稅的部份。

雖說這些外國標的配息是不用課稅的,但當初這些配息配發下來時,仍會被先課30%的稅。要在隔年報稅後,才得以取回這些稅金。

這個經驗說明了一些事實與引導出一些可能。

首先,透過美國券商投資美國以外標的,其配息是免稅的,而且標的本身增值所帶來的資本利得也是免稅的。(免稅指的是美國不會課稅,各國政府還是有可能會課。)也就是說,透過美國券商投資以美國以外市場為標的的投資工具,與國內投資管道相較,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之前在比較國內投資管道與海外券商時,是假設海外券商全部投資標的配息都要課30%的稅。在這種狀況下,海外券商仍然在股票型標地方面勝出,在債券方面平手。現在瞭解到投資美國以外市場是免稅之後,國內投資管道是輸得一塌糊塗。美國券商提供高效率的服務、基金業者提供低廉的成本、美國政府提供優惠的稅務環境,就算計入匯款成本,連小額的投資人,都能很快的享有成本優勢,效益遠勝過台灣的投資管道。

再來,我發現自己手上投資美國以外國家股市的基金和ETF其配息都不歸類為需課稅類別。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投資外國債市的基金和ETF,其配息也不會被美國政府課稅。因為這些都是Foreign income,不是US source income。這就部份解決了海外券商投資債券基金和債券ETF被課稅30%而與國內”高貴”的債券基金相差無幾的困境。海外券商投資人可以選擇專門投資美國以外國家債市的ETF與基金,可以有效的建立起一個低成本且分散的債券投資部位。

仍存在的問題就是美國債市ETF和基金,仍會被課30%的稅。雖說美國債市在全球債市中,有其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但債券配息課稅,會讓美國債券基金和ETF對國際投資人的吸引力降低。(註:就我目前瞭解,會被課稅的,是US source income,不是Foreign income。有時效性的美國工作機會法案,American Job Creation Act,放寬的是某些US source income的課稅規定。所以我認為,即使該法案到期,我們這些外國投資人所享有的Foreign income免稅的狀況,仍將持續。我2008報稅經驗中比較奇怪的一點,也是和AJCA有關。我有投資以美國債券為標的基金,可是在券商給我的2007 Form 1042S中,完全沒有符合AJCA條件,而可以退稅的US source income。可以退的,都是Foreign source income。)

可以申請退稅,也部份驗證了海外券商的安全性。雖然綠角用的券商不像Etrade或是嘉信理財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雖然我們沒看過他們的實體門面。但這些券商,一定是登記有案且按規定行事。不然怎麼可能,我們拿券商寄發的表單做為佐證文件,可以跟美國官方稅務單位IRS要回退稅款。

美國政府對外國標的的課稅,採預課然後報稅退回的策略,對投資人有幾點影響。

首先是,這些錢雖然日後可以拿回來,但投資人會損失這些稅款的時間價值。也就是說,在山姆大叔手上的時候,這些錢沒辦法為投資人工作。簡單的說,配息高峰是在年底,12月的時候,假如報稅後,隔年6月取回款項,那麼投資人至少損失了這些錢在半年之間所能獲取的利息,更不用說這些錢在投資標的內可能獲得的收益。雖然錢拿得回來就不錯了,但假如美國政府能對投資標的進行區分,這些投資外國標的的配息,就直接不進行預扣,會給投資人更大的方便,免除報稅申請的麻煩,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人。

再來,退稅款項假如以退稅支票的型式取得,等同是台灣投資人原先在美國的錢,又被送回台灣。拿這張支票,存入台灣的銀行,要付出手續費。假如日後這筆錢還是要到美國投資的話,又要再出匯費。這些程序會增加投資人的運作成本。

但這些是瑕不掩瑜的小缺點。山姆大叔會退還外國投資標的的配息課稅,對投資人來說,是重大利多。這次申報成功的經驗,除了綠角很高興之外,相信許多海外券商投資朋友也會感到躍躍欲試。

但當我們歡慶之際,國內金融業可能高興不起來。美國政府退稅這點,對國內金融業是一記喪鐘。國內基金和ETF的販售通路,面對的是全球基金業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直接挑戰。拿掉課稅30%的疑慮,美國金融業這隻大老虎就出閘了。國內金融業再不思改進,就會是在老虎面前瑟縮發抖,等著被吃掉的羊。

透過國內管道買基金,申購要多久,單位數才會出現,贖回要多久,錢才會下來,七個工作天,不含星期六日?假如你使用過海外券商買美國註冊基金,你就會知道這是一個次等服務。投資人應該被服務,而不是放在那邊等。(錢晚給,還不用付十天的利息?理由一大堆。美國人為什麼就辦得到?)在美國券商下單,不論買進或賣出基金,隔天,24小時之內,你就會看到交易執行完成。

台灣基金投資人等配息等到開始懷疑自己沒拿到是正常還是異常,所以要上網發問?在美國投資,基金公司說配息是那一天,配息在那天就會出現在你的戶頭。

投資以外國股市為標的的境外基金要1.5%經理費?美國的基金和ETF,提供你0.5%以下的選擇。

在台灣買境外基金要收股票型3%,債券型1.5%打折後的佣金?在美國投資,買像Vanguard的免佣基金,券商只收你9.95美金的手續費,不管你買的是3000美金,還是十萬美金。買賣ETF,不論你買一千還是一萬美金,美國券商像Firstrade只收6.95美金的費用。透過像Firstrade這家美國券商定期定額投入基金,本來就免手續費。而不是像國內業者,給你定期定額的佣金打折,而且還只有打折,不是免除,就好像給投資人什麼優惠一樣。

每年還要0.2%信託保管費?美國券商用久了,你就會忘掉這回事了。

美國政府對外國投資標的配息退稅的事實,也戳破了國際基金公司,說是為了稅務,才在盧森堡設立基金,再賣給國際投資人的謊言。對於我們這些國際投資人,透過美國的基金和ETF,投資外國(債市尚未100%確定)所拿到的收益,等同是免稅的。請問,透過盧森堡設立的基金投資歐洲或是新興市場,是有什麼更優惠的稅務條件?盧森堡政府不僅免稅,還會倒貼,讓投資人配息拿更多是不是?這些國際基金公司,在盧森堡設立分公司發行基金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基金經理費收費,增加公司營收,不是為了投資人。(相關討論請見投資界的次等公民(Exploited Investors))

美國政府退稅這件事,也引起一些”有趣”的問題。請問國內投資人,透過銀行保單、或是集合管理帳戶,投資這些以美國以外市場為標的的美國ETF,知道退稅這件事嗎?台灣金融業者這端,知道退稅這件事嗎?有跟投資人說明,或是幫他們申請退稅嗎?假如投資人不知道可以申請退稅,金融業者知道也去申請了,那麼,錢到那裡去了?

退稅成功這件事,讓我覺得台灣金融界已經沒什麼值得留戀的了。他們是一個以賺投資人的錢為主要目的,一個靠著投資人不知道去尋求其它投資管道,而大發其財的聯合團體。串聯電視、雜誌、出版業等媒體,一起掩蓋投資人的視野。一起教投資人,如何在惡劣而次等的投資環境下生存。投資人應該做的,不是學習如何適應不良環境,而是去尋找投資的樂土。但假如投資人甘願侷限於此、情願不去探索更多的可能,那也怨不得別人了。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09海外券商投資報稅心得(How to File for Tax Refund with Form 1040NR)

海外券商投資報稅經驗—報稅表單填寫(Filing for Tax Refund with Form 1040NR)

海外券商投資報稅經驗---ITIN的申請(Applying for ITIN with Form W-7)

海外券商退稅申請(How to File for Refund of Overpaid Tax)

資產配置初步—稅務考量(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Foreign Government Taxation)

海外券商比較(Comparison of Online Brokerage Service)

海外券商投資股票型基金考慮課稅後之成本分析(Withheld Tax Considered as Fund Costs)

為什麼要開海外券商交易戶

閱讀全文

海外券商投資報稅經驗—報稅表單填寫(Filing for Tax Refund with Form 1040NR)

(這篇文章是一開始摸索美國報稅時的概念,比較新近的報稅概念,可參考2009海外券商投資報稅心得(How to File for Tax Refund with Form 1040NR)與之後各年度的心得)

寫在前面:
稅務是高度個人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得與課稅條件。寫這篇文章,僅是分享作者個人的美國投資報稅經驗。或許,有的讀者稅務狀況與綠角相同,可以成功的申報並拿到退回款,但這篇文章絕非通用原則的描述,作者也不是稅務專門人員。任何讀者參考本篇文章進行報稅的動作,應已體認到這篇文章的侷限性,與作者非美國稅法專門人員之事實。日後倘若與美國政府稅務機關有稅務糾紛,納稅義務人需自負全責。

何時報稅:

根據美國稅務主管單位IRS的Form 1040NR解釋文件,假如你是個雇員而薪水中有需課美國Income tax的部份,則應在報稅年度次年的四月15號之前完成報稅。譬如報2007稅的期限,就是2008年四月15日。假如你的薪資與美國income tax沒有關係,則應在六月15號之前完成報稅。(2008年六月15日是星期日,所以期限順延一天至六月16日。)大多台灣投資人,應符合後者的狀況。寫這篇文章時,報2007稅的時間已過。我收到退稅支票,確定方法可行時,已經是六月20號了!

本文開始:

在2008年三月底,綠角收到Firstrade券商寄來的2007 Consolidated Form 1042-S。Form 1042-S這份文件,列出一個外國人的美國來源收入(US source income)。而2007 Consolidated的Form 1042-S,就是2007年的統整報告。

當時我就看著這份文件,發現一個奇怪的地方。如下圖:(圖片在文章中很小,可直接點擊放大觀看)


(金額被我塗去,換成A、B、C三個字母。)

我的收入來源有兩個,分別歸類在Income Code 01和06兩個類別底下(見Box1)。其中Income code01代表的是Interest paid by US obligator—general。Income code 06代表的是Dividends paid by US corporation—general。(這些代碼所代表的意思,在Form 1042-S上都有。)其中Income code 01這個類別的稅率是0(見Box5),而Income code06要交30%的稅。到目前為止,都很OK。

問題出在,Box7的US Federal Tax Withheld,就是美國政府已經預扣的稅額。在我的這張Form 1042-S中,預扣稅額C遠大於B的30%。

所以我開始想為什麼。當時我認為,所有我投資標的,不管是基金還是ETF的配息,美國政府都先扣30%,剩下70%才是我拿到的配息。不過年末統整時,有些基金或是ETF的配息其實是不用課稅的。所以才會產生預扣稅額C大於B的30%的狀況。(那些標的要課,那些不用課,我會寫一篇文章討論。)

所以我就想,或許可以用報稅的方法,向美國政府拿回他們多扣的部份,也就是C減去(B*30%)的金額。(會這樣想,和Firstrade客服的一封回信內容有關,他們隱約提到報稅這件事。後來這個觀念在實際報稅後也有更改,實際上連B*30%的部分也有機會可以申請退稅。請見如何申請美國來源收入退稅(How to File for U.S. Source Income Withheld Tax Return with Form 1040X))

要使用的報稅表格是Form1040NR。這份pdf檔案,可以直接在上面填寫。填好後再列印寄出。

第一頁上1/3是這樣的,把姓名、地址填一填。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右上角藍圈圈起來的地方。它要求填入Identifying number。假如你有美國的社會安全碼(SSN, social security number),就填SSN。假如你有申請SSN的資格,可以去申請。假如你沒有SSN碼也沒有SSN的申請資格,你就需要ITIN碼。ITIN是Individual Taxpayer Identification Number的縮寫。假如你和綠角一樣,第一次填這個表格時,還沒有ITIN碼,那在Identifying number這欄請填入”ITIN to be requested”這幾個字。


假如你和綠角一樣是個住在美國以外地區的外國人,那麼Filing status那欄,勾的不是第2就是第5項,如紅圈圈起來的地方。7C欄位要列出扶養人。假如你非美國national也非citizen,扶養者也沒有美國籍或SSN,7C可以略過不填。右下角,那五格,就是整理整個Filing status的數字。依狀況一一填入。

接下來,第一頁的下方開始出現許多欄位。不過假如你的報稅狀況和綠角一樣單純,要填的就只有圖中紅圈這四個格位。以A和B表示,分別代表當初Form1042-S中的A和B數字。依實填入即可。其它沒有的收入和支出,就全都填0下去。

第二頁的上方,開始計算稅額。假如你的報稅狀況單純,就填入圖中紅圈那七格即可。欄位36、38、40填入B。欄位41、43、52、58填入B的30%。

接下來,計算差額。欄位59、70填入當初Form 1042-S中的C,就是已經被美國政府預扣的稅,然後欄位71填入欄位70減去欄位58的差額,這就是你多付的稅,也就是美國政府可以退還的稅。

接下來第三、第四頁都沒有要填的欄位(對綠角來說),直接跳到第五頁,填一些關於近幾年進出美國、跟美國報稅的問題等,照實答覆即可。不適用的問題,填入N/A就可以了。

假如報稅人已經有社會安全碼或是ITIN碼,那麼這份報稅文件就已經完成。請附上券商寄發的Form 1042-S中的Copy C,下方附註有Attach to any Federal tax return you file那份,寄到美國Internal Revenue Service,地址如下: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Center
Austin, TX 73301-0215 U.S.A

地址可參考IRS的Form 1040NR解釋文件中的Where to File一欄。

假如報稅人是第一次報稅,沒有ITIN碼,那麼另一個重點,是要申請ITIN。我將在另一篇文章描述過程。


做了那麼多努力,與其說是為了這張印刷精美的美國財政部支票,不如說,只是想對自己好一點吧。可以留給自己的錢,為什麼不留呢?為什麼要給山姆大叔或金融業者呢?

後記:讀者們在美國報稅方面,恐怕無法期待從綠角這獲得很多協助。這不像投資,我買過基金,買過ETF,可以跟朋友們分享不同的狀況。報稅我能分享的,就只有我的狀況。投資朋友們的情形和我不同時,我也沒辦法確定報稅能不能成功。請讀者體認這是一個投資人,個人報稅經驗分享,並非通用原則的描述。

非常建議參考的是,美國IRS的Form 1040NR正式說明文件。當初綠角在沒有其他人的經驗可以參考時,就是看著這些pdf檔,自己填文件去報稅的。第一次報,一定會有很強的不確定感。這是難免的。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海外券商投資報稅心得

海外券商投資報稅經驗---ITIN的申請(Applying for ITIN with Form W-7)

海外券商退稅申請(How to File for Refund of Overpaid Tax)

如何申請美國來源收入退稅(How to File for U.S. Source Income Withheld Tax Return with Form 1040X)

海外券商投資股票型基金考慮課稅後之成本分析(Withheld Tax Considered as Fund Costs)

使用海外券商服務應注意事項

美國證券投資人保護公司(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Corporation, SIPC)

國內主動型基金投資組合轉為海外券商指數型基金投資組合之實際作法與成本分析(Transforming an Active Portfolio into an Index Portfolio)

閱讀全文

複委託與海外券商的比較

複委託的正式名稱是”受託買賣外國有價證券業務”,由證券商受託買賣外國有價證券管理規則管理。可受託買賣之標地包括外國之股票、債券與金管會核准境外基金。這篇文章將討論外國股票的部份。

以買賣美股舉例,某家國內券商的複委託是這樣收費的:


每次買賣,假如是人工下單的話,收成交金額1%的費用,網路下單則是0.25%。還有最低收費。

這種以百分比計收的費用,是一種佣金形態。而許多海外券商,在提供國際客戶買賣服務時,收取的是手續費。我們可以來比較一下。

我們先看到人工單的部份。因為有最低收費50美金,等同是要成交金額達5000美金以上,才開始以1%計收。而一筆5000美金的證券交易,像Firstrade這種折扣券商可以只收取6.95美金的手續費,透過國內複委託,要收到50美金的收費。直接利用海外券商必需自行負擔匯款成本。就算計入匯款成本,把錢匯到美國要用到43.05美金嗎?

網路單的0.25%看起來就有競爭力多了。不過仍有最低收費39.9美金,等同是要交易金額達到15960美金以上,才開始用0.25%計收。一筆15960美金的證券交易,透過複委托要收取39.9美金的佣金,與Firstrade6.95美金的交易費用相較,假如匯款成本可以壓到33塊美金以下,使用海外券商的交易成本,仍是優於這種複委託的收費方式。

這種以成交金額計算的收費,在賣出證券時,將對整個投資成果扣取佣金,對績效是很有殺傷力的。

很多人選擇複委託的原因,在於透過一個國內看得見的券商,比去開一個海外雖然是登記有案,但你沒看過的券商,令人較有安全感。這也算是一種Home bias吧。一般Home bias指的是,投資人會對本國的產業,產生一種較安全的感覺,而沒有辦法公正比較,位在國外的相同投資機會。

假如透過券商進出美國股市是一種風險的話,使用複委託並不會讓這種風險消失,複委託只是讓投資人看不見外國那端的執行者罷了。

什麼叫複委託?投資人委託國內券商,國內券商再去委託海外券商執行買賣。不論如何,你要參與某外國市場,你就會用到該國市場的參與券商。不是說從國內券商進行複委託,就會繞過這項。但是,從事複委託的投資人,有多少人知道,你下的單在外國,是那個券商幫你執行的。

使用複委託,一樣有個外國券商幫你執行買賣,你一樣承擔了這個外國券商出問題的風險。比起直接跟外國券商開戶,你還多承擔了國內券商出問題的風險。而因為你使用了國內券商和國外券商,兩個中間人的服務,所以你也要付出雙重費用。複委託其實就是複費用與複風險

有些國內券商,在外國有隸屬同一集團名下的證券商。譬如富邦證券,在美國也有一個登記有案的券商叫Fubon Securities USA,同屬富邦金控名下。雖然沒有查證過,但合理推測,國內富邦證券的複委託業務在美國就是Fubon Securities在執行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查證。使用複委託也是個選擇,但有多少用戶想過其中的複風險與複費用呢?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複委託可免美國遺產稅?(Estate Tax Evasion by Sub-Brokerage Account)

使用海外券商服務應注意事項

美國證券投資人保護公司(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Corporation, SIPC)

海外券商投資股票型基金考慮課稅後之成本分析(Withheld Tax Considered as Fund Costs)

為什麼要開海外券商交易戶

過度包裝的金融產品---(ETF, Packaged)

投資界的次等公民(Exploited Investors)

閱讀全文

The End of Poverty讀後感---續2


書的後半部就比較生硬,主要描述如何解決貧窮問題。這些掉在貧窮陷井中的國家,沒有外來援助是幾乎沒有機會脫離貧困的。而外來援助,簡單的說就是金援。富有國家直接以金錢投資貧困國家的基礎建設、教育、衛生、農業技術等各方面,形成資本。有了資本,不管是人力資本還是生產工具,這些國家才能步上經濟發展的第一步。

有幾個重點,就是援助一定要成套。不能只援助單一面向,否則註定失敗。再來就是,援助要持續,至少要持續到這些國家走上能啟動正向回饋的經濟發展。因為對於這些貧窮國家來說,一筆外援,可能就佔了單年全國GDP的30%。假如明年,這些錢不來了,等於是國民可分享的資源,瞬間少了30%。會形成大量失業、消費減弱、經濟動盪甚至政局變動。還有,對於自然災害的緊急援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真正算數可以長久幫到這些國家的,是對於各種基本面向的投資。

作者也詳加分析了可行性。只要已開發國家,拿出國民所得的千分之七,就可以幫助這些國家的貧困國民,脫離貧病交織的悲慘生活。在過去,或許這是辦不到的。但在今日,隨著200年的現代經濟發展,貧困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比例,已經大幅減低。而且,有錢國家的國民,已經富有到難以想像的地步。

閱讀全文

金玉其外的避險基金報酬—談Backfill Bias

在觀看基金報酬的時候,較為細心的投資人會知道,表面看到的報酬數字,都存有生存者誤差(Survivorship bias)。黑道說,死人不會說話。怕這個人出庭作證,就把他殺了。金融業說,死基金不會說話。怕這支基金證明自己的無能,就把它清算或合併了。

投資人看不到被”解決”掉的基金的報酬。表面看起來,基金都不錯呢!報酬都在水準之上。但實際上,你應該知道,整體基金的表現沒有那麼好。表現不好的基金,被殺掉了。

這種生存者誤差,存在於一般基金,也存在於避險基金。表現不好的避險基金也會被清算掉。但避險基金比起一般基金,更多了Backfill bias。

避險基金與一般可以公開廣告向大眾招攬的基金不同,它可以不用定期公開它的績效。在報紙與網路上,可以很方便的查到全部公開發售的一般基金報酬,但”全部”避險基金的報酬,是看不到的。因為避險基金業者,可以自行決定,什麼時候要向基金資料搜集者,報告它的報酬。

假如你是避險基金業者,你會什麼時候開始報告你的報酬數字?

是過去五年,每年擊敗大盤15%的時候。還是過去五年,每年落後大盤15%的時候。

很明顯,答案是表現好的時候,避險基金才會開始提供過去報酬數字。而且,他可以只提供過去好的數字。譬如過去三年,年化報酬超過大盤10%,但過去五年,與大盤平手。那就報過去三年就好了,不要報過去五年的績效。

避險基金可以人為選擇績效開始報告時機,使得業者偏向在過去成績不錯時才公開報酬數字,選擇優良的過去年度報酬來進行回填(Backfill)報告,就是Backfill bias的成因。檯面上避險基金報酬看起來比事實好太多,因為有生存者誤差和回填誤差兩位彩妝大師幫他們打點門面。

我們就來看一下避險基金”素顏”的樣子。

耶魯大學教授Roger Ibbotson在The A,B,Cs of Hedge Funds一文中,統計1995年一月到2006年四月這11年間,避險基金的整體表現。直接從資料庫統計得到2806支避險基金平均年化報酬是16.45%(看起來很不錯呢!),加進死去的2020支避險基金(你注意到有多少避險基金被做掉了嗎?),排除生存者誤差後,年化報酬是13.62%(好像還可以),再修正Backfill bias後,平均年化報酬是8.98%(怎麼這麼差!這是號稱金融業精英的成績嗎?個位數報酬耶!)。

買避險基金與買一般基金完全相同的是,過去績效是花再多錢也買不到的東西。在避險基金一樣適用的是,過去績效不能預測未來。不同的是,太多投資人拿玫瑰色眼鏡在看避險基金而且還不自知。假如看到避險基金金玉其外的過去報酬,就想親身體驗,等著你的可能是敗絮其中的未來報酬。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大頭症候群

避險基金?最好還是避開吧

“The Only Guide to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You’ll Ever Need”讀後感續1---避險基金的幻夢

避險基金的預期報酬—以市場中性策略為例(Expected Return of Market-neutral Strategy)

你買的是機會基金還是避險基金?

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讀後感續1---主流與另類資產

基金公司的廣告策略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初步—風險承受度續(Your Risk Tolerance)

對資產配置可以用整體觀的觀點去評估其風險,但實際投資人看到、感覺到的,往往是手上每”支”標地的表現。

也就是說資產配置,將股票、債券、現金等資產類別混合之後,整體表現出來的波動將更為降低,也就是說風險變小了。但投資人每天、每個月在觀看績效時,往往看到的是,股票部份盈虧多少、債券部位輸贏多少。股票部位假如由基金組成的話,就會去看每支基金損益多少,假如是由個股組成的話,更一定會去看每支股票的賺賠。很少有人會去看,整體投資部位投資報酬是多少。往往半年、一年才結算一次整體投資損益。


少有人對於風險的感覺是從整體的面向去看,投資人看到的是每個細部的表現。

對於這個落差,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調整。

一是投資人使用大範圍的投資工具。譬如你要進行股債比8:2的資產配置,你就買進一支股債比8:2的生命週期基金。一支基金就幫你做好該做的事。你看到基金表現時,就是看到股債比8:2的實際表現,你比較不會注意到基金中的股票與債券部位表現分別是多少。你當初估算出來的整體風險承度,也就是你實際面對的狀況。

二是將風險評估推進到更細微的地方。

譬如,你分別用一支全球股票基金與一支全球債券基金,組成資產配置。那你最好對股市最差的表現狀況有所瞭解,因為這就是你在觀看手上的股票基金表現時,所可能遇到的數字。投資人往往沒辦法不去看單一投資標地的表現。所以,應對自己能否承受單一標地的風險,再進行一次評量。

假如你的股票部位,由四支基金組成,分別是全球市場的四大區塊,也就是歐洲、美國、亞洲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那麼,你最好瞭解,這些區域過去曾帶來怎樣的風險。

以下就將以這四個區域的股票指數為例,進行風險評估。

我們選用MSCI指數系列來進行歷史評估。(Standard core, USD, Gross)

對應歐洲市場的MSCI Europe指數,從1969年底到2008年五月,單年最差報酬是1974年的-22.78%。單月最差報酬是1987年十月的-18.98%。

對應美國股市的MSCI USA指數,從1969年底到2008年五月,單年最差報酬是1974年的-27.67%。單月最差報酬是1987年十月的-21.22%。

對應亞洲成熟市場的MSCI PAC指數,從1969年底到2008年五月,單年最差報酬是1990年的-34.29%。單月最差報酬是1990年三月的-17.99%。

新興市場的MSCI Emerging Market指數,從1987年底到2008年五月,單年最差報酬是2000年的-30.71%。單月最差報酬是1998年八月的-28.91%。

這些負二三十趴,就是這些區域市場可能帶來的單年、甚至單月的恐怖報酬。你手上持有的基金,未來也有可能出現這種數字。假如你沒辦法看到這種數字還繼續持有的話(資產配置計畫恐怕還會要你再多買一些跌得一踏糊塗的標的),你可以換大範圍的標地,或是教育自己,一定要看整體表現,不要看單一標地的漲跌。但我必需說,後者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

以小範圍的投資標的對資產配置細節進行更多的掌握,雖然讓投資人可以對投資計畫做更精細的調整,但往往也讓投資人暴露在細小區塊所會帶來的更大幅度的漲跌之中。Be prepared! 這將會不斷考驗你的風險承受度。

假如你是一個從沒投資過的人(或是沒經歷過同樣跌幅),用過去的-20%,-30%這種數字詢問自己能否承受,和日後自己真的遇到這樣的重挫,你的反應可能很不一樣。因為在前者的狀況,你知道自己只是在模擬。這其中的差別,就像坐在飛行模擬器中體驗即將失事墜毀的狀況和真的坐在一架一直往下掉的飛機中的差異。不要以為自己是很大膽的人。計畫時,寧願保守一點比較好。

常有句話說,年輕人可以承受較大的風險,應購入積極的投資標的。年紀大的人,應保守的投資。這句話的基本原理是,距離你要用錢的時間愈遠,就愈適合使用風險較高的標的。(想瞭解風險較高的標的為何適合長時間持有,請看Pete在機器人公司的日子一文)但是,它不是定理,不是說年輕人保守投資就不對,沒這回事。最重要的是,你的個人特質。就像有人說,高空彈跳比較適合大膽的年輕人玩。假如有個老人要玩,他當然也是可以玩。你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但就是不喜歡當自由落體的感覺,你就大方說”不”就好了,不必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投資也是一樣,假如你很年輕,但就是受不了單月下跌二三十趴的可能,那就不要買這樣恐怖的標的。你是在為自己投資,這是你自己的遊戲,你可以全權決定,你想怎麼玩。

風險承受度的試驗,不僅是一個向外的搜尋,看投資人是否能掌握過去經驗,體認金融市場風險的事實。也是一個內向的探索。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投資目的為何、能忍受多大的波動。兩者都是同等重要也一樣有趣的事。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資產配置初步(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總目錄

如何用小錢建立資產配置

不能執行資產配置的原因

閱讀全文

The End of Poverty讀後感---續1


書中有一個章節,作者用一個最基本的經濟體型態,一個務農、自給自足的家庭,如何提升收入,改善生活品質,來解釋經濟發展的條件。一個相當簡明的解說,馬上可以讓讀者瞭解儲蓄、交易、科技與自然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當這些條件被滿足時,經濟能向前發展。但當這些條件消失時,經濟也會倒退。經濟發展不是一條只能向前的路。人類社會必需有所付出,才能享有經濟發展的果實。

看到後來,我發現書中前面所寫,都在為後半部做準備。作者的意圖應是讓讀者即使沒有接觸過經濟發展的相關知識,在看完這些介紹後,對經濟議題也能有一基本認識,而能瞭解後半部,解決貧窮問題的方法。

再來又是幾個很精彩、充滿故事性的實例。作者描述自己走出校園,實地參與國家層級的經濟計畫經驗。第一個例子是南美內陸國,玻利維亞。作者應學生的邀請,到該國參加研討會。討論會中談到一個問題時,作者從聽眾席中上台解釋給大家聽。有個聽眾就說了,”既然你那麼聰明,為什麼不來幫我們?”這位聽眾後來成為該國的外交部長。很多參與研討會的人士都是政治人物,他們需要一個經濟顧問,作者回應了這個要求,也開啟了實際參與經濟計畫的經驗。

閱讀全文

軟軟的錢—談Soft Dollar Arrangements

美國SEC在俗稱May Day的1975五月一號解除了券商間統一的固定佣金費率之後,券商之間開始費用的競爭。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受別人託付,代為操作金錢的人,譬如基金經理人,假如沒有選擇在費用最低的券商執行買賣,是否有違受託責任(Fiduciary duty)。

當時美國國會通過修正法案來處理這個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允許經理人使用不是最便宜的券商,假如付出的這份費用,是用於購買券商的證券買賣服務與研究報告。

也就是說,券商提供的不只是買賣服務,它也提供研究服務。為了研究這項服務多付些錢,看起來相當合理。

不過,仔細想想,會發現這是有問題的。

受託責任中最基本的一項就是,受託付之人,不應使用客戶資產從事利己的行為。假如可以在交易費用的這個名目之下,買進研究報告。那收託的資產管理者就可以省下自己研究的精力與費用。

來個假想例子,譬如某基金的費用結構中經理費佔0.75%,券商交易費則是0.25%。而其實,這個交易費用有更便宜的選擇,假設是0.15%好了,這個多付出的0.1%的費用,是用來買研究報告的。買研究報告,用途正當。但為什麼要從交易費中付,研究不是資產管理者該做的事嗎?不就是那0.75%經理費中應該涵括的服務嗎?Soft dollar arrangements讓資產管理業者可以利用客戶資產,減輕自身研究團隊的負擔,不需要從事那麼多研究,而減低成本,圖利自己。

還有,研究報告,是什麼的研究報告?資產管理業者拿股票型基金投資人出的Soft dollars去買債市研究報告。拿你的錢去幫助別人,你會知道嗎?

資產管理業者付費向券商買進一整套包含交易與研究的組合服務,使得資產管理者”必需”付出這個費用。也就是說,對基金經理人來說,券商不再是你要交易就去找它,你不交易就不用找它的服務者。它今年賣你一個價值100萬美元的套裝服務,你的基金就要有夠多的交易量來達到這樣的金額。為了付費而交易、偏離了理性買進賣出的理由、過高的週轉率,這些,對基金投資人會是好事嗎?

而實際上也開始出現問題了。

SEC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資產管理者使用Soft dollars支付不是當初法令規定所允許的事項,像辦公室租金、設備開銷、電話費等等經常性支出項目。還有揭露不足。Soft dollars拿去做什麼,到底買了什麼服務,常常語焉不詳。

像Soft dollars這種較為細節的基金運作問題,會注意到的投資人實在不多。但還有許多其它”小小”的細節,在深入探究之後,你會發現,要用別人的錢來讓自己獲利,方法實在很多。而且,不會讓投資人注意到。

這些問題,其實都指向一個核心。人性的貪婪,讓我們有利用別人的金錢來從事利己行為的傾向。別人的錢永遠都不如自己的錢重要。當自己的錢要讓別人投資代管時,身為投資人,不可不慎。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台股基金過高的股票交易費用(Soft-Dollar Arrangement in Mutual Fund Business in Taiwan)

基金公司與投資人的利益衝突

基金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Funds)

資產管理公司的貪婪(The Greed of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The Citigroup Scandal)

自罰謝罪的富達

令人高興的正面發展---基金銷售佣金的揭露

閱讀全文

我後悔的事(My Regrets)

回首自己投資過程,有幾件回想起來深覺後悔的事。

首先是開始投資時,急於進場布局。綠角是在工作存錢一段時間後,才開始進入投資世界。當時就決定以基金作為投資工具。面對琳瑯滿目的基金,覺得興奮不已,好想趕快買好,看看投資的滋味到底如何。(其實應該是幻想投資賺錢的滋味如何。)在準備不夠充份的狀況下,就急急忙忙的進場,是我現在回想起來最後悔的事。

急於一時,讓我沒有思考好自己的策略就進場。因為讀到柏格談共同基金這本書,最初我就想進行指數化投資。但苦於國內沒有指數化投資工具,於是投向主動型基金的懷抱。

在我知道基金績效要與指數相較之後,我深切體會到,當昨夜市場大漲2%,今天一看基金淨值反而下挫的失落感。我也感覺到,當一年市場指數報酬有15%,自己的基金報酬5%時的心中不平。所有主動型基金的缺點一一驗証。那些不管輸贏,每年從基金淨值中扣走1.5%以上的基金公司與經理人,在市場漲跌之外,帶給投資人更多的痛苦。一個生活上的附屬活動,變成會影響心情的重點。只因為我對基金類別的選擇不慎。

當我轉向指數型基金時,這些困擾心境的問題,迎刃而解,消失得無影無蹤。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初步—風險承受度(Your Risk Tolerance)

在決定了資產配置比例之後,下一步驟就是進行第一次壓力測試(Stress Test),試驗對象,就是投資人自己。目的是用歷史經驗,來考驗投資人能否承受這樣的配置所帶來的風險。

雖說風險是結果的不確定性,意指超過與不足,但投資人不會對賺太多感到困擾。有問題的,是大跌重挫。這才是考驗投資人風險承受度的時候。假如投資人承受不了這樣的下跌,這時他的金錢問題會轉變成一個情緒問題,他往往會採取行動來處理自己的情緒。而在下跌的市場中,最容易採取的行動,就是賣出持股,離開市場。這樣不僅放棄原先的計畫,也將帶來較低的報酬。

傳統風險評估的方法是,對於整個資產配置採整體觀

我們延用上一篇文章中,股債比8:2的配置,來看這樣的組合,可能帶來怎樣的場景。

回顧過去50年世界各大區域的股市指數,我們發現,單年下跌20到30%,在世界各地區都是發生過的事件。我們就用單年股票部位下跌30%來試驗看看。

採用三個場景。一是同年債券上揚5%,抵消部份損失。二是債券不動。三是債券齊跌,滑落5%。假設該年一開始時,有100萬的資金在這股債比8:2的組合中。我們看在一年之後會招致多大的損失。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股債8:2的組合,在單年股市跌落30%的狀況下的表現。因為債券的中和,損失減低到”只有”23%到25%之間。

投資人要問自己的就是,看到單年的投資結果,出現這種數字,100萬中的二十幾萬消失了,你是否受得了?你是否認清這就是參與市場所會招致的風險,這就是有可能會發生的事。而在它真的發生之後,你是否有信心維持原先設定的投資計畫,維持長遠觀點,一步步繼續走下去。

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你受不了這樣的損失。那麼資產配置程序要回到上一步,重新調整股債比例。一定要調整到,有可能發生的損失在你所能接受的範圍之內。而為了適應風險承受度,而調高的債券和現金部位,將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預期報酬。這時,你的資產配置計畫可能需要調高投入金額、延長年限或是降低目標。你發現又要回到初始的步驟。其實整個資產配置的計畫過程就是這樣,環環相扣,你調整其中一部份,其它部分就要跟著修改。

假如看到這裡,你覺得,怎麼可以這樣呢?怎麼可以讓投資組合出現那麼大的損失,一定要積極行動啊。可是,你要怎麼行動?是要在股市下跌前就能先預知的第六感,還是在下跌後賣出,轉換標地,馬上賺回的超能力。有這種想法的人,請不要採取資產配置計劃。從一開始,你就不需要資產配置。請參考資產配置初步(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中的”誰需要資產配置”這一段落。

資產配置是一個長期計畫,它是拿來完成的,不是拿來放棄的。你不能執行它,那就不要用。想要執行它,就要事先打造好一個可以完成的計畫。這就是為什麼風險評估個這步驟那麼重要。

能承擔風險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你受得了。你可以在這樣的損失下,繼續運作你的原先計畫。很多投資人認為自己風險承受度很高,可以忍受30%的損失。但有天,投資真的下挫30%的時候,就開始”冷靜”的規劃,要放棄這個標的,換到貨幣基金避風頭,或是換標地賺回來。這些人,其實受不了30%的下跌。-30%就會讓他們出局、改變計畫了。

你採用某某投資方式、買進某投資標地,而在同時,能忍受其風險的意思是,它所招致的不確定性很可能落在你合理的估計中,而你也不會因為它的風險,中途變更計劃。

所以為什麼彼得林區會說”The key organ for investing is the stomach, not the brain.”投資重點就在於容納風險的肚量。Risk is the currency to buy return.風險就是用來購買報酬的貨幣。有人號稱可以躲過下跌、掌握上漲,這些人通常只是號稱自己到餐廳都可以吃免錢的郎中罷了。你要有報酬,就會有風險。認清你可以會遇到怎樣的風險,你才能穩健的走在投資之路上。

對於投資組合整體風險的評估,有些更精微細致的方法。

舉個假想例子,它的說法通常類似這樣:依過去50年的經驗來看,股市年化報酬是10%,標準差20%。債市是年化報酬5%,標準差2%。依過去50年股債相關係數0.5計算的話,一個股債比8:2的投資組合,其年化報酬是9%,標準差是16%。(對於如何計算有興趣的朋友,可見投資組合的預期報酬投資組合的標準差這兩篇文章。)

也就是說假如未來和過去一樣的話,單年投資成果有68%機會的機會落在正負一個標準差之內,也就是-7%到25%,有95%的機會,出現正負兩個標準差的結果,也就是-23%到41%之間。

這是一種比較數學的說法。但對於多數投資人來說,什麼叫標準差、什麼叫68%的機會落在一個標準差內,是較為抽象難懂的概念。假如投資人可以瞭解到這些數字的意涵,這也是一種可行的說法。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懷疑這樣的說法能否讓他們體會到”風險”感覺。

相較之下,使用過去單年最差經驗,算出來一個損失數字,會讓投資人對於損失有較直接的感覺,也較能對風險承受度進行考驗。

不過,這種傳統上以整體觀來評量投資組合風險的方法,我覺得仍有其缺陷,投資人應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資產配置初步(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總目錄

什麼是風險?談Risk Metrics(Standard Deviation、Risk of Loss、Value at Risk)

富貴險中求的結果

不買個股的理由---談Risk-Adjusted Return

閱讀全文

基金的殖利率(Fund Yield)

在晨星與美國基金公司的網頁上,常可以看到一個名叫Yield的欄位。譬如下圖,取自美國晨星在2008六月五號的頁面資料,紅圈中的數字顯示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這支基金的Yield是1.78%。





這個數字代表什麼,它是如何算出來的?

要瞭解這個問題,要先知道基金的配息成份。基金的配息(Distribution)是由資本利得(Capital gain)與利息股利收入(Income)兩部份組成的。在計算基金的殖利率(Fund Yield)時,只計入基金的Income部份收益,也就是只納入基金因持有債券所獲得的利息與持有股票所獲得的股利。Fund yield是不計資本利得的。

Fund yield有幾種不同的算法。以晨星為例,它是用過去一年基金累積發放的income,除以最近一個月月底的基金淨值,計算而得。

一樣以剛才的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為例。在過去一年,其配息資料如下(取材自Vanguard網頁)。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一年的四次配息都是股利(Dividend),沒有資本利得(Capital gain)。所以我們就直接把這四個數字加起來,總合是0.607。而最近一個月底,也就是五月30號的基金淨值是34.16。所以將0.607除以34.16,得到基金的殖利率是1.78%。

這個數字有幾個意義。

首先,它代表過去一年基金績效中有多少成份來自於Income。譬如某基金過去一年報酬率是8%,Yield是2%,那麼就是約有四分之一的績效來自Income。對於我們國際投資者的意義在於稅負考量。譬如兩支性質相同的基金,過去一年的報酬都是8%,其中甲基金有4%的Yield,而乙基金有2%的Yield。在這種狀況下,因為Income收益會被課30%的稅,持有乙基金,實際能拿到的報酬會較高。

另外,它是一個回顧過去的數字。它對未來有些許預測性但不準確。因為未來,基金持有的股票和債券會發出的股息利息不一定相同。基金也有可能改變配息頻率。不過這個數字還是可以參考,讓投資人知道假如未來狀況沒有差太多,在這支基金能拿到的Income收益成份有多少。

Fund yield對於已經進入提領期,要使用基金配息來支付生活支出的投資人,也是一個重要的數字。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美國註冊基金的兩種配息率表示法(Distribution Yield and SEC Yield)

債券的殖利率 (Yield)

不要花錢買配息(Don’t Buy Dividends)

海外券商投資股票型基金考慮課稅後之成本分析(Withheld Tax Considered as Fund Costs)

富蘭克林坦伯頓美國政府基金 v.s. Vanguard GNMA Fund (Franklin U.S.Government Fund v.s. Vanguard GNMA Fund)

閱讀全文

The End of Poverty讀後感


The End of Povertyis well written.

作者Jeffrey Sachs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後來擔任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特別顧問。

當初會選這本書來看,是想平衡一下自己的生存者誤差。自己生活在一個國民所得雖然不是名列前矛,也也算生活富足的國家,耳聞目見,皆是經濟成長率多少趴的預估與成果,但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享有基本的物質滿足嗎?每個國家,都能有經濟成長嗎?

讀完這本書後,我得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且知道了一些在打開這本書之前,從未想過的事。

書的開頭,作者以實地訪查經驗,描述了四個國家的狀況。首先是非洲的馬拉威。在當地的偏遠農村,作者看到了AIDS如何橫掃村中的青壯年人口,使得全村20到40歲間的男人只剩四位,讓當地的典型家庭組成是一個祖母帶五到十個孫子。而這個祖母,要以最原始的農場勞動,生產糧食來養活她的孫子。那塊小小的農地,就算在雨水充足的年份,也很勉強能提供足夠的食糧。作者到訪時,剛好是個旱年。他看到老婦從口袋中掏出一把蟲蛀發黑的米糧,而她就要用這來準備她與孫子的晚餐,也是今天唯一的一餐。

閱讀全文

基金的結構—續2(The Structure of Funds)

基金董事會本應為投資人喉舌,替投資人把關的基金決策單位,現在已經成為資產管理公司的附屬品。

有人說,這些董事們是一種特別的生物。他們沒有背骨,而且手指末端剛好長得跟印章一樣。

即使有獨立董事,狀況仍不很樂觀。原因在於,資產管理公司與董事會間的連繫,比起投資人和董事會之間的互動要強得多了。

晨星的Managing Director,Don Phillips先生說過他的一個個人經驗。他認識一位有名人物,同時擔任幾支基金的董事和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這位董事先生說,他每個月都會收到成打的上市公司股東寄來的信,向他陳述一些意見。但是,他十幾年來,從沒收過基金投資人的來信。

基金投資人根本不向董事會反應。而基金董事會每次都聽誰的報告呢?就是資產管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整理好漂亮的報告,理由充足,藉口夠多。在專業的掩護下,”說明”自己過高的費用、不佳的表現。就算是獨立董事,他為什麼要替看不見、又沒什麼意見的投資人站出來說話。何不就順著看起來理由相當充份的資產管理公司的意見,繼續做事呢?基金投資人不願意反應,就沒有一個董事可以站起來說,我收到100封來信,說你們表現不佳應該被fire。監督機構,只是徒具型式罷了。

所以繼續與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忍受他們的高費用,讓業者賺大錢,犧牲投資人的利益。准!繼續開放基金,讓新錢流入,讓業者有更大塊的asset base來賺取費用,犧牲原有投資人的利益。准!繼續讓表現不佳的業者替投資人”服務”,犧牲投資人的利益。准!現在的基金董事會,每年通過的,大多是這類事項。

這事情要怪誰?

閱讀全文

常見的投資謬思---看新聞作功課?(News, Not So Fresh)

在投資世界,資訊掌握似乎非常重要。

1815年,英國的Rothschild先生以其綿密的情報網,率先掌握滑鐵盧之役的戰況,在倫敦交易所大賺一票。一天之內,其資產成長了20倍。

這就是許多看新聞作功課的投資人的美夢。

但看新聞、掌握資訊,真的能讓投資人處在比較有利的地位嗎?我們可以深入想想。

首先,所謂的新聞,不論你在電視、報紙、網路還是廣播上看到的新聞,是公開資訊。也就是說,就算你是全世界第一個看到這份報紙、見到這個報導的人,早在你之前,已有許許多多的人知道這條消息了。他們不僅是新聞界的記者、印刷廠的員工、也包括發布這條消息的人,還有與業界有直接連繫、有自己的資訊網路,比新聞界更早拿到資訊的投資法人。

所以,看新聞,最多最多,只是讓你知道一些其它人都知道的事。而在投資界,其它人都知道的消息就不值得知道了。

消息,在最初始出現的時候,可能內含有可以從中獲利的成份。舉個例子。假設某個消息是,美國有三個國際機場被恐怖份子炸了。OK,這是一個不利消息。預計它會對市場造成負面的影響。在這個消息剛出現的時候,假如只有你或是其它幾個人知道,你可以馬上出脫相關類股,在市場還沒有對這件事做出反應之前就先出場,可以保有獲利或是避免損失。但這是只有頭幾個人可以享有的好處。

一旦有人開始針對消息做出反應,這個消息的價值就逐步遞減。譬如剛才的例子,一旦有人開始賣股票、股價就會開始下跌。愈晚聽到這消息的人,可以利用的消息價值就愈低。

身為散戶,你覺得自己是第幾個知道的,第四百萬個、第一千萬個,還是第二億個?你有什麼理由可以相信,在你之前聽到消息的人,在消息還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知道的人,不會利用這個機會,會把這個機會留給你?市場是由慈善家組成的嗎?

所以,散戶如我們,在聽到所謂新聞後再作反應,都是百分之百無意義的舉動。你聽到壞消息,然後賣出,只能在一片恐慌的殺盤中低價脫手。你聽到好消息,然後買進,只會在太多樂觀中買到太貴的證券。太多時候,這不僅是無意義,對你的財務健康,還是大大的負分。

還有投資人看報紙、看雜誌,說某某類股看好、什麼區域看好,所以就照這些推薦去買賣。一樣的問題,看好,不會只有你知道,在你之前就知道看好理由的人,早在你之前就買好了。你買進時,當初看好的可利用成份早已消失怠盡。

可是,這樣簡單的道理,卻有許多人難已參透。還真的有許多人是看新聞、看報導在投資。所以,就出現了另一個更惡毒的面向,故意反向的新聞報導。

很多新聞中寫某某股看壞、某某股看好,其實它的目的是為背後的黑手抬轎。看壞,讓散戶脫手,好讓某人進場。看好,讓散戶買進,好讓某人倒貨。用新聞來欺壓投資人,投資人被新聞欺負。一個黑心,一個無知,果真絕配。

大多數整天在財經媒體上飛舞的消息,都是無意義的東西。這些財經新聞對你投資功力的助益,和隔壁版上的社會兇殺案,一樣有效。你也應該懷著相同的心情閱讀。知道就好,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也不必做什麼調整。更不用在那邊比誰讀的比較多,好像對資訊掌握比較完善一樣。你知道的再多,不會比整個市場知道的多。而整個市場知道的訊息,就已經反應在股價上了。

就算是為在消息傳遞鍊最前端的法人大戶,也很不容易利用消息帶來持續的正向助益。因為,沒有人,就算是法人也一樣,可以持續的每次事件,都率先掌握到訊息,而且做出正確的反應。有時候某消息先被富達的分析師知道利用,有時候某消息先被富蘭克林的分析師知道,扳回一城。這樣你來我往,其實結果就是,平均。單一個體的消息源,不可能持續的贏過整個市場其它參與者。

假如你要認真的看待消息這件事,那就要考慮自己能否正確的處理這條訊息。通常,投資人知道的消息也只是眾多消息中的一小片。但投資人的過度自信,讓自己以為掌握到的是彌足珍貴的訊息,然後就專研這片段訊息,對價格做出預估。而其實,掌握有更多訊息的大戶與法人,早已經用全面的看法估算出合理價格。你,一個散戶,有什麼理由覺得自己玩得贏它們?

因為認真作功課的人應獲得報酬?你這個下班研究幾個小時股市的人,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比整天的工作就是在研究股市的人還要厲害?在市場上短期內,運氣好可能比作功課還要重要,對散戶對法人,皆是如此。可是,很多人把自己的好運歸功於努力。然後在這個根本錯誤的推論上,繼續暢議用功的重要。

有的投資朋友可能知道,對於新消息,市場會做出不同的反應。有時就恰如其份的反應在價格上,但更多時候會過度反應,消息是好消息沒錯,但股價升得太高了,或是反應不夠,對於壞消息,股價下跌不足。

所以,這之中有獲利機會?有的,但要克服幾點。

首先,你要知道對於這個消息,市場的反應是適量、不夠還是過度。在事後看線圖,常可以很輕鬆的說,你看,這當時就是反應過度。但假如你置身其中,你如何知道現在這個價位是剛剛好,還是應該再多漲一點反應消息,或是再跌回來修正過度樂觀,你如何知道?

再來,就算你知道現在是過度樂觀、股價太高,所以採放空動作,打算從中獲利。就算你是對的,但市場的其他”不對”的投資人,可以玩死你。他們繼續買進、愈買愈高,在你認為不對、事後也證明不對的價格上一直追高。你的放空部位,能撐多久?你撐得到,市場”還你公道”的時候嗎?

散戶最大的心理障礙就是無法認清自己是散戶,總以為自己努力用功就可以成為叱吒市場的風雲人物。而財經媒體上充斥的訊息,就是讓投資人一起來玩扮家家酒的玩具,讓投資人自以為是坐擁全球訊息的霸主,就像一個在玩具城堡前發號施令的孩子王。

看新聞做投資?省省吧。你的時間,應花在更有意義的事上。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Finance for Normal People”讀後感2---三種財務知識

The Bogleheads’ Guide to Investing讀後感1---不要理會Noise

無用又無聊的預測(The Prediction that Makes No Sense)

誰在看後照鏡?

空頭,回頭才看得到

常見的投資謬思總目錄

閱讀全文

2008五月份回顧

這篇文章,對五月份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的狀況,做一回顧。

五月份最熱門的十篇文章依次是:



1. 投資界的次等公民(Exploited Investors)

2. 投資界的次等公民—續(Exploited Investors)

3. 過度包裝的金融產品---(ETF, Packaged)

4. 常見的投資謬思---停損(The Fallacy of Selling at a Loss)

5. 常見的投資謬思---停利(The Fallacy of Locking in Gains)

6.Ask Mr. Firstrade 專欄

7. 資產配置初步—合理的期待(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Reasonable Expectations)

8. 資產配置初步—調整計劃(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Adjust Your Plans)

9. 綠角週年慶---The Pleasure of Reading, Writing and Sharing

10. 基金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Funds)

這個月,綠角的文章著重在基金業者與代銷通路對待台灣投資人的不佳行徑上,也很高興引起很多迴響。寫投資界的次等公民的動機,是在看美國晨星一篇介紹美國境內的資產配置基金時,赫然發現,怎麼美國的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跟國內的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那麼相似,比較不像的就是費用和績效。這篇文章承蒙許多朋友轉載,可是引起的反應似乎沒有預期中大。不少投資朋友,似乎甘願承受不公平的待遇,說這樣的報酬也不錯,美國要課稅等等的理由。受害者還會幫加害者說話?!看來國際基金業者可以繼續用不同的標準對待台灣和美國的投資人。但只要我能說服一些人,只要有一些願意深入思考這種差別待遇的真相、並以行動做出反應的人,這一點點的力量,終會對看似難以撼動的不良投資環境,造成一些改變。而我將持續這麼做。

這個月第一次採用一種循環式的寫作規律,也就是星期一寫資產配置的文章,星期二寫我對某些投資”原則”的看法,星期三則是硬一點的知識性文章,星期四寫心得,星期五寫金融業令人看不太下去的行徑。或許有些讀者已經發現這個規律。對我來說,這樣寫的好處是我可以把一個主題以多篇文章詳細述說。壞處是,會有一種好像被自己規定要寫什麼主題的感覺。有時候到了星期幾,又該寫某主題了,可是假如那時候沒感覺,就會寫不出東西。我想聽聽讀者們對於這種寫法的感覺。

五月份最常搜尋進入此部落格的十個關鍵字,在扣除綠角相關字詞後依序是:

ETF
指數型基金
ETF指數型基金
內部報酬率
Vanguard
Covariance
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
Firstrade
REIT
年化報酬率

看來繼四月份,指數型基金登上關鍵字第一後,這個傾向仍在繼續加強,這個月前三名的關鍵字皆與指數化投資相關。有趣的是,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這個書名,也登上前十名。

訪客來源的前五個主要國家分別是台灣、美國、香港、英國和加拿大。

在綠角財經筆記邁向新年度的月份,綠角感謝各位讀者這一年來的盛情支持。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08一月份回顧

2008二月份回顧

2008三月份回顧

2008四月份回顧

2008六月份回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