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關於Ask Mr. Firstrade 專欄

七月已經結束,Ask Mr. Firstrade 專欄的回應部份,將進行整理。為了讓讀者閱讀方便,我將把這些問題與答案,分類之後,寫在該專欄的本文之中。7月31號之前的回應,將在8月9號刪除。想要留下個人備份的朋友,煩請在該天之前進行動作。以後仍將定期整理,每次整理前皆會事先公告。也請想要發問的朋友,先看看專欄本文之中,是否已經有朋友問過相同的問題。感謝版友的熱情提問,與Mr. Firstrade的熱心回答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閱讀全文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讀後感續2-----買房子要看什麼

在進入如何選購房子的主題之前,作者先提到一個觀念,那就是買屋是一個選擇,不是一種不得不然。在台灣社會,一個人假如一輩子都不打算購置自宅,恐怕會被視為異類。這種要有個自己的家,而且這個家的產權必需為自身所擁有的觀念,短時間內恐怕難有大幅改變。也就是這樣的觀念,讓購屋成為人生的一種宿命與註定。

書中提到,歐美國家有人就是採行不買屋主義。他也不是買不起,但他就是一直租屋。我想,就一個單純有個居所的目的來看,買與租都可以達成目標。以現代社會愈來愈尊重多元看法,以及下一代愈來愈會”堅持己見”的潮流下,或許在我們有生之年,就會看到台灣社會出現租屋主義一族。

買房子時,大家都聽過的口號就是”地段、地段與地段”。結果造成許多購屋者,除了地段之外,什麼都不懂得看(其實地段也看不真切)。作者詳細解釋以居住為主要目的的住宅選購原則。這其實就是符合大多買屋者需求的原則。

作者的看法蠻有條理的。他用同心圓的概念,由中心向外看整個房產。位居中心的就是住宅單元這個標的物。再外一圈是社區環境,再向外則是小鄰里與大鄰里。

重點是,買下一個住宅單元,等同是同時買下外圈同心圓的居住環境。因為房地產具有不可移動性。幾乎沒有人搬家是在搬房子的。所以社區與鄰里也都是評估房子時要看的重點。從房子到大鄰里,每一層次需具備怎樣的條件,作者以條列方式書寫,相當容易掌握。

書中有專門一章討論如何挑選建商。建商就是房子這項產品的生產者,挑選品質牢靠、信用卓著的建商,可以確保房屋品質的水準。

其實買屋者在選購房子時,是居於明顯的弱勢。想想看,一般人一生會買幾間房子,三間,五間?十間就算多了。可是和我們交手的建商、銷售團隊和房仲業者賣過多少間房子?幾十,幾百還是幾千?他們真的是看多了。不僅是房子,連客戶都看得很多。可能我們一個小動作,他們就知道成交的可能了。那種客戶要用什麼態度,什麼說法去面對,經驗老道的銷售者早就了然於心。我們真的要赤手空拳去面對這種銷售態勢嗎?

書中在討論房價的章節,提到我沒想過的一點,就是花錢請專業人士,譬如地政士,估價師協助估價。想要買房子的人,其實可以花費一些錢,獲得專業人士的協助。

不過我常覺得台灣人相當的”節省”。譬如要台灣投資人花一些錢,請理財顧問進行全盤的財務規畫,就是一個很難推動的概念。他們寧願把錢”省下來”,自己挑。結果反而挑到一些買進還要付出一堆佣金,讓某些人賺更多,讓自己損失更大的投資與保險工具。(理財顧問這個詞很可惜,已經被濫用了。很多不學無術的金融產品銷售員,眼中只有佣金,毫無客戶利益的人,也自稱為理財顧問。情況真的很糟。)

買房子恐怕也是這樣。到底有多少購屋者願意花錢買專業人士的建議與協助?把錢省下來?大多人不願花小錢省大錢,結果落得是省小錢花大錢。到底怎樣才是划算呢?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讀後感-----買房子是消費還是投資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讀後感續1-----購屋的大同世界

黑心房仲的告白讀後感續2---實用的看屋指南

閱讀全文

主動投資的困境---付錢給經理人打對台

這篇報導最有趣的地方,是各基金公司對BP股票的態度。顯然有人覺得股價仍是高估,已經出脫持股。有人覺得低估,大量買進。

在大量買進與賣出BP股票的名單中,我看到兩個熟悉的名字。一個是Fidelity Europe,富達歐洲基金。一是BlackRock Global Allocation,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有接觸基金的投資朋友,對這兩支基金應不陌生。(但在台灣買到的富達歐洲基金和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與Fidelity Europe和BlackRock Global Allocation是不太一樣的東西。詳情請見投資界的次等公民一文。)

富達歐洲基金買進了64萬股,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賣出了111萬股。

很抱歉,就算它們兩個都是法人,這一賣一買之間,日後再看,一定是有人做對,有人做錯。很難是兩個人都對。

這點讓我想到一般基金投資原則。

基金投資基本上要分散。不建議持有兩支以上投資同樣產業或同一地區的基金,甚至也不建議投資範圍重覆的基金。為什麼?因為投資範圍重疊的話,其實會增加投資組合的風險。除非你有很好的理由,不然不建議這麼做。

譬如有人決定從每月可存下來的錢之中拿出3000塊買新興市場基金。過了三個月後,他又再另外撥出每月3000塊買拉丁美洲基金。這樣一來,雖然新興市場股市相關基金由一支變成兩支,但其實投資組合是變得更集中,也就是風險更大。

跟之前相比,再多買一支拉美基金,等於是大幅加重新興市場中的拉美比率,讓自己手上的新興市場股票資產,更偏重拉美。這麼做,等同於是預測在持股期間,拉美會比亞洲與東歐新興市場有更好的表現。就算他沒這麼想,但這種動作就等同於進行這樣的預測。他所承擔的風險,就是未來拉美反而是表現不好的新興市場區塊。

一樣的道理也可見於指數化投資。譬如有人已經買了某地區股市的全市場指數基金。假如在這支全市場基金之外,這位投資人又買進投入相同市場的小型股指數基金。這樣一來,雖然投入該市場的基金由一支變為兩支,但投資組合其實變得更加偏重小型股,風險反而是更大。當然,假如這位投資人相信Fama and French 的Three-factor model中的小型股與價值類股因子,他是很有這麼做的理由。

在BP事件中,一家基金公司買進,一家基金公司賣出,則顯示出持有投資範圍重覆的基金的另一個風險:你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有可能正在捉對廝殺。

假如有位投資人,同時持有富達歐洲和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那麼這兩支基金一買一賣之間,他整體投資部位對BP的持股份量,可能和指數型基金一樣中性。假如投資人需要指數化投資工具這種順勢而為的持股比例,那麼大可用千分之幾的費用率買進指數型基金或ETF。而不是花費每年內扣1.5%的高昂經理費,請一個幫你賣出,一個幫你買進。兩者相抵,等於什麼都沒做。但他們都稱自己為專業,值得你這1.5%的費用。

假如持有投資範圍重覆的基金,就有可能會發生這種經理人動作相互抵消的事件。這會讓投資人在主動投資方面所花費的金錢,變得完全不值。

基本上,持有一支像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這種可以買進任何地區的股票與債券的基金,對於其它基金的規畫會是很大的妨害。一個要投入全球股票與債券市場的投資人,假如要使用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的話,要不他就完全相信經理人的能力,將資金全部投入這支基金。假如買了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之後,還想要配置其它區域的主動型股票或債券基金,譬如歐洲股市、美國股市,或是全球債券市場基金,都有可能與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發生動作衝突。譬如這次,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是和歐洲基金對衝。下一次,它要在那個市場和那一支基金對衝呢?

投資人花經理費,本要是請經理人以專業判斷那些股票該買進,那些該賣出。但是,法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你買進投資範圍重覆的主動型基金,就是開大門請經理人在這重覆的市場,大打擂台賽。

這就像某國國民花錢養軍隊。軍隊本意是要對抗外敵,結果卻分成兩邊在國內開戰。這樣的國民一定覺得自己倒霉透頂,那有這樣無法無天的武裝部隊。況且,這不就是國民出錢找麻煩,簡稱為自找麻煩嗎?

基金投資朋友,千萬不要做這種蠢事。有時候,礙於主動型基金每季只需公開一次持股的限制,你還未必知道自己花錢請的經理人正打得不可開交呢。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主動投資的困境---跌價等於打折?

和看法相同的人一起投資(Like Attracts Like)

閱讀全文

主動投資的困境---跌價等於打折?

最近綠角看到一篇美國晨星的報導,想到一些事,寫成此文分享。

那篇文章是Funds Place Bets on BP。主題就是談最近油漏很多的英國石油公司,BP。

BP自四月20號位在墨西哥灣的鑽油平台爆炸沉沒以來,股價一路下滑,從4月20號當天的60.48,到7月23號的36.86,下跌了39%。如下圖:

(取材自美國晨星網頁)

BP這次的股價下跌其實本身就很有意思。

首先,像BP這樣的產業龍頭公司出現股價重挫時,市場上就會有聲音,把這個狀況叫做打折大拍賣。Well,可能對,但也可能不對。

這樣的股價下跌不是沒有理由的。面對未知的求償金額,投資人也無法確定英國石油公司的獲利會被吃掉多大一塊。股價下跌後,可能已經正確反應了災害彌補所需的全部金額,但也可能反應過度,也可能反應不足。假如是反應不足,那麼現在每股三十幾塊的股價,仍是過高的價格。投資人買進之後,假如日後市場做出正確的反應,那麼等著他的,將是繼續下跌的股價。

股票絕不是下跌就叫打折,或是上漲就是太貴。有的股票,下跌後仍是太貴,上漲後仍是太便宜。假如股價下跌就是價格被低估,那麼股票也未免太好做了。股票不是跟過去相比變得比較便宜就是便宜貨。以為比過去股價低就是便宜是一種標準的看後照鏡開車。BP未來會面對多大的求償金額,這個未來的變數才是重點。很多人在投資時,只會回頭看,忘掉向前看。

不過這種參考過去股價來判斷現在股價水準的心理錨定作用(Anchoring)很難擺脫。很多人就順著自己心裡的意念,沒有動腦仔細思考一下如此推論是否正確。這種參考過去股價的方法,也讓有人覺得指數化投資工具買進高權值股賣出低權值股是一種買高賣低,其實也是同樣心理錨訂造成的錯誤觀念。(相關討論可見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續2(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一文。)

BP鑽油平台漏油造成股價大跌一事,也讓我們可以看一下預知未來股市方法的有效性。

假如有投資人在4/20事件發生前,用技術分析,選了不知道幾個多繁複又多精巧的指標和線圖,”推導”出BP在未來一季,股價將下挫的結論。那麼請問,現在股價果然下跌了,他說對了嗎?

他只是猜對罷了。

同樣用精巧繁複的方法”算出”BP股價將上漲的人,也不用難過,他只是猜錯罷了。

換成基本面分析會比較好嗎?恐怕這種短期事件,也遠超過基本分析所能預測的範圍。

但在鑽油平台爆炸後的股價下跌,讓我們明確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市場是跟隨新消息而變動的。也就是說,能準確預測這次股價重挫的唯一方法,就是事先知道油井爆炸一事。請問,下一週,下個月,會發生什麼大事,有誰能準確預知?沒有人。但很多人卻覺得自己能預測明天、下週、下個月的股市?

誰能事先知道油井會出事?除非就是那個人去炸油井。

股票不是天空城堡,完全脫離現實面的東西。股價就是反應現實的新狀況與新資訊。除非投資人能事先預測這些新狀況與新資訊,那麼他頂多就是在猜。不管是用基本面、技術面,或星座面來預測短期走勢,說對,通常就是猜對罷了。這種種繁複技巧的短期應用,在於讓猜對看起來像預測對。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主動投資的困境---付錢給經理人打對台

誰在看後照鏡?

常見的投資謬思—輕鬆自在的參與市場(The Lethal Combination of Ignorance and Overconfidence)

用功的人(Fruitless Efforts)

閱讀全文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讀後感續1-----購屋的大同世界

賣出一棟房子,對誰有利?對建商有利。因為手上的成品有消費者購買。對銀行有利。因為很多買屋的人需要貸款。貸款利息就是銀行的收入。對媒體有利,因為建商會撥置廣告預算來推銷房產。

當有那麼多人想要賣你房子時,我們消費者難免陷入和買基金時一樣的狀況,那就是放眼所及,都是優點、好處,與你該買進的理由。

常見的”買房保值”、”台北房價只會升不會跌”、”人口愈來愈多房子一定愈來愈貴”等等方便的說詞。其實往往沒有根據。

“人口愈來愈多,所以房子愈來愈貴。”這種說詞可以比擬為能源基金那種石油愈挖愈少所以一定愈來愈貴的廣告詞。專灌不願思考的大腦。人類可以用的能源只有石油嗎?就像汽車發明以前,可能有人以為投資養馬場穩賺不賠。結果汽車發明後,沒有人要騎馬上街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口數呈爆炸性成長,房價有呈爆炸性成長嗎?看看外國長達200年的房價資料,你會發現,房價頂多是和通膨打平而已。

買房子保值或甚至獲利的說法,就像以為新興市場股市一定會比成熟市場賺更多的說法。都是將最近的現象向未來無限延伸。過去歷史,都沒有人買屋賠錢的嗎?房價是不會波動,只會一路向上的嗎?

還有”台北房價只會愈來愈貴,現在不買以後會後悔。”這種說詞有點可怕。讓我聯想到1998、99年當時,美國投資人是不是一樣在想,科技類股股價只會愈來愈高。現在快上車吧。當某項投資看起來似乎是穩賺不賠時,你就要小心了。

房子絕不是付出任何代價都要取得的物品。當我們買車、買電腦、買衣服、買水果,都知道要多方比較,讓每一分錢發揮最大的用處時,為什麼買房要急急忙忙,好像不快買就會錯失什麼,不買房價就會再漲上去一樣?

張教授似乎被認為是房地產的空頭代表。看完此書,你會知道這不是事實。他只是告訴我們,買房子要小心、要做功課罷了。不要輕易聽信各種推銷的方便說法。當然這種觀念會拉高賣方的推銷難度,難免形成對立。但我必需說,會嫌貨的才是買貨人。

就像我這個部落格最常批評那種投資工具?那當然是共同基金了。我不買共同基嗎?不,我的投資全都是透過基金和ETF。就是因為我知這項投資工具的重要性(不僅對我,對投資大眾也相當重要),所以我才要批評這些投資工具。唯有當買方建立起批判意識,他才有可能擺脫弱勢的地位,他才有機會選到好東西。

基金是好東西沒錯,但當你要花費股票型內扣至少1.5%、債券型內扣至少0.75%的費用,還要付出佣金,還只能買到不知道它的投資策略,葫蘆裡不知藏什麼藥的基金時,基金就不一定是好東西了。

房子是大多人的必需品沒錯。但當你付出了太高的代價,背負太重的房貸,沒想過自己要怎樣的房子,只買進了一間建商或仲介口中的好房子時,房子真的是好東西嗎?

張教授在這本書中用心良苦的一一破解市面上常見的”購屋神話”,就是希望購屋者在看屋買屋時,不要掉入明顯可見的陷阱。他這麼做的目的不是要讓房地產賣不出去,而是體認到房產對大多人的重要性以及房貸的沉重負擔,希望購屋者能做出一個日後回顧仍覺明智的決定,而不是後悔的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或者應說是全部,日後讓我們感到後悔的選擇,在當時,我們常覺得自己很聰明。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讀後感-----買房子是消費還是投資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讀後感續2-----買房子要看什麼

“突圍黑心房市”讀後感續—不要想在房地產市場輕鬆賺錢

“誰說人是理性的”讀後感---合適的貸款

基金世界,大同世界

閱讀全文

職位與理念(Positions and Ideals)續

在金融界,我們看到許多人,因為身居某種職位,所以有不得不然的言論。靠賣基金吃飯的理財規劃人員,豈敢說主動型基金幾乎是無從選擇。靠基金的佣金賺取龐大收益的金融業者,豈敢提到” 免佣基金”這四個字。靠經理費等基金內扣支出維生的主動型資產管理業者,豈敢明講,投資人付出經理費後大多會拿到遜於指數的報酬。

為了職位,為了龐大的利益,他們不得不如此。

但同樣在金融界,我們看到了另一群人,因為先有了理念,所以去從事可以實現理念的職位。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Vanguard 集團創辦人,柏格先生。

在Vanguard草創之際,柏格心中開始萌生指數型基金的構想。因為投資人必拿到扣取成本後的報酬,所以成本愈高,報酬就會愈差。而主動投資,這個最需要成本的投資方法,也就是最容易帶來低績效的投資方法。(但很特別的,大多投資人以為主動投資會帶來高報酬。)他決定提供小額投資人低成本的選擇,那就是採被動投資的指數型基金。

因為柏格有了這個理念,所以Vanguard公司從1976年開始推出指數化投資工具以來,一直在這條路上默默耕耘。Vanguard也因為這個理念,成為指數型基金的業界第一把交椅。柏格則成為指數化投資教父。當初這個人,這家公司,都不是以成為第一,教父為目標。他們的目標就是貫徹自己的理念。名聲與成就,其實都是副產品罷了。

相較之下,在1990年代開始的指數化投資大成長,許許多多資產管理公司看到原來有那麼多投資人想要進行指數化投資,所以便推出一支接一支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先是基金,後是ETF。這些”後起之秀”,與柏格先生當初因為想要提供投資人最接近市場平均的報酬,然後才推出指數型基金的想法,有多大的差距?後來這些公司,腦中所想的,大多只是”市佔率”三個字罷了。

Vanguard基金董事會會中,也有因為理念相同,而齊聚一堂的人。譬如漫步華爾街的作者Burton Malkiel教授,譬如Winning the Loser’s Game 的作者,Charles Ellis。這些人因為對投資有類似的見解,所以他們被Vanguard基金邀請成為董事,一同為有相同理念的投資人代言發聲。

當職位與理念可以相結合時,那必然將有最佳的表現。因為不再有虛情假意與言不由衷。這樣的人可將最大的熱忱與動機投入工作。

你以為主動型基金經理人都那麼相信主動投資嗎?你看過經理人演講說他相信選股的效用,晚上打開自已的帳戶看指數型基金的表現嗎?你以為理財規劃人員真相信自己說的話?鎮日試圖挑選主動型基金,毫無資產配置概念的理財規劃人員,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必然會受到客戶的質疑與反擊。這些客戶怎麼了?就是重演買進基金之後,績效一落千丈的老戲碼。

不是說主動投資或業績導向的”理財規畫”完全一無是處。但他們大多,只是沒有理念,想占個職位,討口飯吃的人罷了。(Oh,Sorry!這樣太看不起他們了。是討棟豪宅和幾輛進口車。)

有理念的主動投資做起來會像什麼樣子?讀者朋友或許可以參考主動型基金公司的典型一文。與國內三個月就可以發一支新基金的資產”管理”公司比較一下,你會知道誰有理念,誰在混職位。

不管你想託付那方面的專家,區分那些人是身在職位上不得不如此,那些人是因為真有理念所以從事這份工作,將讓你知道誰是真正值得信賴的專業人士。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職位與理念(Positions and Ideals)

投資與投票(Investing and Voting)---Vanguard召開持股人大會

基金世界,大同世界

閱讀全文

高盛CDO詐欺事件的結局

2010年七月15日,美國證券交易主管當局SEC發布新聞稿,高盛(Goldman Sachs)同意支付5億5千萬美金的罰款改革內部作業模式,終了CDO詐欺一案。(以今天匯率32.1台幣兌1美金計算,5.5億美金相當於176億台幣。)

在提交法院的文件中,高盛承認銷售資料揭露不足,既沒有提到避險基金Paulson在決定投資組合過程中的重要角色,也未提到Paulson的利益與CDO 投資人直接相反。

原文: Goldman acknowledges that the marketing materials for the ABACUS 2007-AC1 transaction contained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 particular, it was a mistake for the Goldman marketing materials to state that the reference portfolio was "selected by" ACA Management LLC without disclosing the role of Paulson & Co. Inc. in the portfolio selection process and that Paulson's economic interests were adverse to CDO investors. Goldman regrets that the marketing materials did not contain that disclosure.

5億5千萬的罰款將分成兩部分,其中2億5千萬將用於補償此案的受害人,其餘3億美金則歸美國國庫。這次的罰款金額,也是史上SEC對單一金融業者開立的最高額罰款。

高盛必需對內部執業標準與法規程序進行檢討,相關員工也要接受進一步的教育訓練。

這個解決方案,只等法官同意之後,就會執行。但這個方案只會中止SEC對高盛CDO一案的指控。SEC對高盛副總經理Fabrice Tourre的訴訟,將繼續推行。

相關文件中有這麼一句” Goldman agreed to settle the SEC's charges without admitting or denying the allegations.”。在SEC指控金融業者,然後業者最後同意支付罰款終結案件的文件中,常會看到”業者不承認也不否認這些控訴”這句話。在2003基金醜聞中,涉案支付罰金的基金業者也是不承認也不否認這些控訴。但其實從它們願意支付罰款一事,大家知道誰是理虧的一方。或許這種不承認也不否認的詞句,是讓業者留點顏面的表面話。

我有點好奇,高盛要怎麼跟避險基金Paulson算這筆帳。是否高盛會要求Paulson也要負擔5.5億罰金的一部分?

看到意圖欺瞞的業者,最後受到應有的懲罰,綠角心中還是覺得頗正面的。但其實這都是事後補救了。在金錢至上,道義或許可以擺兩邊的世界,事前的自保才是要點。這件事,雖然我們不是受害者,但假如投資人能如同受害者般學到深刻教訓,那日後是受用無窮。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SEC新聞稿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什麼是CDO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讀後感續3---永遠的利益衝突

平民保險王讀後感續2---避不開躲不掉的利益衝突

閱讀全文

鐵人訓練與計時專用碼錶—TIMEX Ironman Core 100-Lap

有點在意成績的鐵人,就會想要擁有一顆專用的計時器。不僅比賽的時候可以用,平常訓練時也可以知道自己的進度。最近綠角就買了一支TIMEX鐵人專用錶,覺得相當符合需求,寫文分享一下。

這支是TIMEX公司的 Ironman Core系列中的100圈(100-Lap)鐵人手錶。鐵人計時用錶的基本要求是要能防水與計時。

(TIME/DATE模式)

這支錶有多種模式。第一個是基本的時間與日期。告知現在幾點,幾月幾號星期幾。下一個模式是Chronograph,計時模式。這也是我最常用的模式。一按下Start鍵就開始計時,跑完一圈或游完一趟,按一下Split,就開始計算下一圈的時間。這支手錶名稱中的100-Lap,就是它可以記錄100圈的時間。這個記憶容量相當夠。一般400公尺操場,跑鐵人賽的10公里要25圈。就算跑完馬上再去游泳,手錶仍有足夠的記憶容量記錄水中的表現。手錶按鍵按下會發出一聲”嗶”,即使在水中,手在前方仍是清晰可聞,讓使用者知道自己已經確實按到按鍵。

(Chronograph模式)

再下一個模式是Timer,倒數計時器。可設定一個時間,然後讓它倒數。這個功能我就很少用到。應該是以時間而非距離計算運動量的訓練比較會用到。

接下來是Interval Timer,就是一個倒數完,緊接著下一個倒數。

最後一個模式是鬧鐘。這支運動用錶要用作平常生活用錶也蠻OK的,該有的功能都有。Amazon上的使用者心得分享還有人說因為錶面數字很大,所以買給家中長輩用。

TIMEX Ironman Core 100-Lap還有一些附帶的性能。這支錶有水下100公尺的防水能力。有一個我覺得很不錯的功能就是Indiglo夜間照明。這支錶的錶面照明,不是旁邊有小燈泡亮起的那種方法,而是整個液晶背板會發出光線,清楚映照出錶面數字。它有兩種啟動模式。一是按一下就亮一下。另一個方法則是持續按住,就會進入夜間照明模式。進入這個模式後,使用者想要錶面亮起,不用按任何按鍵,就手腕輕甩一下,它就會亮起來(這是這支錶的一種專利技術,名為FLIX Technology)。對於下班後才能運動,常在黑暗的場地中跑步的人,這個功能相當好用。

還有些小細節。譬如在鐵人比賽中,腕錶脫落會給你帶來不少麻煩。所以這支錶在錶帶末端有做出一個突起,可以有效防止手錶脫落。

(錶帶末端的突起)


開始使用之後,我幾乎每次運動都會帶出去,是相當可靠的一支錶。模式與功能雖多,但其實操作起來還蠻直覺的。當初綠角這支錶是託前往美國旅行的朋友代買的。但在Amazon就可以網上購買了。有興趣的運動同好可以參考看看。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綠角鐵人(A Greenhorn Triathlete)---緣起

綠角的單車(Greenhorn’s Bike)

綠角書局使用說明---如何用Amazon訂購英文投資書籍(Amazon Shopping Guide)

閱讀全文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讀後感-----買房子是消費還是投資



房地產買賣(或說是投資)一直是我在接觸金融投資後覺得相當欠缺的一個部門,但是它又非常重要。一個人一生買過的最高單價物件,通常就是他住的房子。至少上百萬,多則上千萬。面對這個最大筆的消費,能節省下1%的金額,或是能逃掉可避免的錯誤,都可以省下相當大筆的金錢,讓錢的使用更有效率。所以當自己在投資方面已經看了幾十本書,對於房地產的知識卻只停留在 REIT的程度,心中不免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所以最近在書局看到張教授所寫的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便拿起來翻閱一下,覺得頗有參考價值。買回家後細讀,發現果然值回票價。

首先,我們還是先看這本書最重要的資料源,也就是作者。張金鶚先生本身是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他的學經歷全都是建築與房地產相關。我特別喜歡這個學界的身份,因為至少有兩個優點。

一是他會看整體。學界的資料整理注重整體性,看的是整體市場的變化與發展。學界論述比較少故事般的說法。故事有時很有趣沒錯,但是卻不能當做通則。像講投資,媒體整天報的都是誰誰誰投資賺大錢的故事,請問,那沒有賺錢的人呢?是不是去努力投資就會賺錢?整天看故事,會讓人對事物產生偏差觀點。這就是為什麼我在找尋財金資料方面,比較喜歡看來自學界,或是有系統整理過後的研究資料的關係。

第二個優點是,作者與讀者沒有利益衝突。利益衝突是一個老問題,但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業者人士假如能體會到自身與客戶間的利益衝突,那麼以他瞭解業界內部,再加上為對方考量的心境,寫出來的東西就會非常有可看性。兩個例子,一是基金業界的柏格先生,一是保險業界的劉鳳和先生。這個部落格中也有好幾篇他們著作的讀後心得。另一種則是不需要賣什麼東西的學界人士,譬如漫步華爾街的作者,Burton Malkiel教授。同樣的,張先生不用賣房子給我們讀者,內容會比較中性客觀,這也正是身為房地產買方的讀者所需要的論點。

回到書的內容。書名為七堂課,內容編排也很有條理一一列出各課主題,每章之後還有總結。很容易讓讀者提綱挈領的抓到要點。不過我這篇讀後感,就直接挑出我覺得很有印象的重點來寫。

作者在書中很快就談到一個核心問題,買房子是投資還是消費?

這是一個很重要,而且是所有人在購屋之前都應想過的問題。

我們先回想一下投資的定義。投資是將當下就可花用享受的錢儲存起來(不論是放入定存還是其它投資工具),以待日後享用。投資的重點,在於延後享受。我們想想看,我們買房子的目的是什麼?等待日後高價時賣出,或許有。但對大多數的人來說,買房子為的是要有個家,是要買來住的。也就是要買來用的,也就是當下的享受。所以,買房子對大多人來說,是一種消費。作者在書中也有寫出以消費為目的和以投資為目的的購屋者的比重。數據證實,大多人買屋是為了消費。

既然買屋是自己和家人要用的,那麼考量的重點,就在於自己和家人想要怎樣的房子,住在怎樣的環境。只有當你自己先把這些問題想好之後,當面對多到不知從何選起的建案和中古屋時,你才知道那些是可能的候選。而不是聽到建商或是仲介,說這個房子有多好又多好,未來多有增值潛力,你聽了很心動,其實這些都不是你要的東西。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難免會被牽著鼻子走。就像一個不知道自己想要開什麼車的人,去看車一定也是被介紹各種”優質”汽車,然後一個頭兩個大,不知道從何選起。

重點還是在我們自己。我們要從這個世界上挑出一棟合適我們的房子,而不是我們要去適應房子。房子有再多好處,假如不是你想要的,那又有什麼用呢?同樣由這點衍生出的概念就是,不要為價格便宜、為優惠房貸、為低利貸款這些因素而買屋。是我們自己要決定要不要買屋,不是這些優惠的有無幫我們決定要不要買屋。這些只是考量因素之一。(書中還有詳細說明,這些”有利”因素,為什麼不見得真正有利。論點相當不錯。)

這本書在,”房貸如同融資,小孩勿玩大車”這節中,提到房貸的槓桿本質。只要你去借錢,你就是負債。心理帳會讓我們將債務分門別類,譬如這個債是融資投資,這個債是信用卡債,這個債是房貸。Well,這些不同債務的利率或有不同,但其實,不管你為什麼負債,負債就是負債。你為了投資借200萬,和為了房貸欠200萬,你都是欠某人200萬。只有你自己才會記得這些債要對應到那裡去。但是,債就是債。

所以,當投資人在股票方面對於借錢投資一般都具有相當的警戒心之際,我們卻對房貸帶來的負債太過寬心。但事實上,房貸一樣是負債,它一樣會讓你的整體財務狀態中出現槓桿,會擴大賺賠的幅度。所以對於單純買屋居住,買房當消費的人,要注意房貸是否在自己可負擔的範圍內。不要買了太貴的房子,變成工作天要加班,星期六日還要兼差,才付得起房貸。給自己帶來過大的生活壓力,也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這時是人住在房子裡嗎?不,恐怕是房子壓在你的背上。而買房是為了賺取價差,純為投資之用的人,再使用房貸,那他和股票投資一樣,面對斷頭的風險。他可能會賠得很慘。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讀後感續1-----購屋的大同世界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讀後感續2-----買房子要看什麼

黑心房仲的告白讀後感---步步留意的議價過程

Long-Term Perspectives on the Current Boom in Home Prices讀後感

為什麼房地產不是好投資(Why Real Estate is NOT Good Investment)

投資,該看什麼?

閱讀全文

指數化投資要義(The Essence of Indexing)續

在瞭解到指數化投資的目的在於獲取市場報酬後,我們就可以瞭解一點,市場具有效率與否,與指數化投資人能否拿到市場報酬沒有關係。一點關係也沒有。

在任何市場,只要投資人採取指數化投資,他就一定可以拿到市場報酬。也就是說,指數化投資人不必考慮市場是否具有效率。只要你的目標是市場報酬,那麼指數化投資就是你的答案,你的工具。

市場是否具有效率,是主動投資人的問題。是否值得採行主動投資,核心問題就在於,市場的效率。

在浸淫指數化投資幾年之後,我才終於從Vanguard投資長Gus Sauter在一次訪談中所說的,”Whether or not stocks are efficiently priced is really only important to the success of active managers.”這句話中體認到這點。

閱讀全文

指數化投資要義(The Essence of Indexing)

指數化投資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取市場報酬(Market return)。

市場報酬很簡單,就是該市場帶來的報酬,不論這個市場是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還是其它的資本市場。市場報酬的來源,在於市場本身,不需要任何人為主動投資的操作。

為什麼要追求市場報酬?

首先,因為市場報酬就是整體投資人所能拿到的最大報酬。投入某市場的投資人全體所能拿到的最高報酬,就是市場報酬。

譬如,某國股市某年的報酬是10%。那麼所有全部投入該市場的投資人平均報酬,就是10%(未計入投資成本)。有人拿到高過10%的報酬,就會有人拿到低於10%的報酬。

閱讀全文

什麼是變額保險?(Variable Life Insurance, Variable Annuity, Variable Universal Life Insurance)

變額保險指的是保險的保險給付與現金價值不是一個定額,而是隨分離帳戶(Separate Accounts )內資產的表現而變化。

變額保險的共同特徵便是將保險金在扣除費用後,轉入分離帳戶中。分離帳戶可以有一到多個投資選擇。譬如用於販售連動債的變額保險,分離帳戶的投資標的就只有一個,就是該連動債。譬如有多種投資選項,從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到股票型基金都有的投資型保單,就是有多個投資選擇的變額保險的一種。

年金險與壽險皆有變額保險的形態。

與變額年金險(Variable Annuity)相對的是固定年金險(Fixed annuity)。固定年金險在保戶繳交費用之後,保險公司便依合約內定年期與利率,給付保戶年金。不論保險公司自行投資的報酬率是否達到合約內預定的利率,保險公司皆需依合約內預定利率給付年金。

這對保險公司形成利率風險,也就是投資收益低於保單內預定利率,而造成虧損的風險。

但變額年金的年金給付多寡,則依分離帳戶的表現而定。分離帳戶的投資表現好,那麼保戶就可以拿到比較多的年金。投資表現差,那麼年金就少。

壽險方面的變額保險有變額壽險(Variable Life Insurance)與變額萬能壽險(Variable Universal life Insurance)。壽險給付的金額多寡,一樣也是依分離帳戶的投資表現而定。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什麼是商業保險?(Business Insurance, Commercial Insurance, and Business Life Insurance)

談年金險(Fixed Annuity、Variable Annuity、Immediate Annuity and Deferred Annuity)

變額年金險費用解析—我的批評(Analysis of Variable Annuity Fees and Charges---The Untold Truth.)

生命的價值---談死亡保險的用途(The Value of Life)

閱讀全文

產品銷售員與工具介紹員(Salesman and Instructor)

一個金融工具,不論是基金、ETF還是保單,假如就只有這個物件和它的說明書的存在,卻沒有任何人為其引介的話,那麼這些工具與使用者之間必然存在一條鴻溝,惟有有時間也有能力自行研究的投資人與保戶,才能瞭解這些工具,並充份利用它們。

但這些工具說明者的存在,不代表他們都存著好心,想為投資人找到順手好用的工具。有的人,是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他介紹金融工具,想的是自己賺多賺少。這種人是產品銷售員。而有的人,是以使用者為出發點,想說這個工具給這位客戶使用合不合適。這種人則是工具介紹員。兩者因為目的不同,所以在行為上有許多差異。

銷售員介紹的產品,以可以為自己帶來最高收入者為優先考量。工具介紹員則不優先考慮收入,而以客戶合適性為優先考量。

產品銷售員希望客戶不停賣出舊有的產品,買進新的產品,以便在一進一出之間,再次獲取利潤。工具介紹員不會這麼做。

產品銷售員在賣出產品後,對客戶的態度便由積極進取變為怠惰懶散。產品銷售員只服務想買進新產品的客戶,工具介紹員不會這樣做。在使用工具的期間有任何相關問題,工具介紹員仍都熱心的提供解答。

產品銷售員的績效考量重點在於成交量,在於賣了多少東西。工具介紹員的績效重點,則在於產品是否符合客戶屬性。

產品銷售員以美麗詞藻掩飾產品的缺點,或甚至避而不提,將客戶蒙在鼓裡。工具介紹員則開誠布公,好壞都講。

當客戶因使用不合適的工具而蒙受損失時(損失可能是潛在的,客戶本身沒有察覺),產品銷售員不以為意,仍開心花用推銷所得佣金。工具介紹員則深以為恥,並引為借鏡。

根據以上標準,投資大眾平常遇到的是產品銷售員還是工具介紹員呢?

最後一點,我很不願意寫的分別:

產品銷售員充斥市面,不少為自己帶來龐大財富。工具介紹員屈指可數,常是勉強過活。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名實不符的理財顧問(Financial Consultants that DO NOT Consult)

賣你基金的人,真的懂基金嗎?(The Unprofessional Sales Representatives)

基金世界,大同世界

Unconventional Success讀後感

分裂的世界

平民保險王讀後感續2---避不開躲不掉的利益衝突

基金公司與投資人的利益衝突

如何挑選主動型基金

閱讀全文

職位與理念(Positions and Ideals)

有的人受限於自身的職位,他所宣傳的理念恐怕很難違背他所處的職位。

就像葛林斯潘在我們的新世界這本書中提到,他有兩次曾想問這樣一個問題,”If I could convince you that your arguments are wrong, would you be allowed, in your current employment, to change your view?”

“假如我能說服你,你的論點是錯的,在你現在的職務下,你能改變觀點嗎?”

葛林斯潘想問這兩個問題的狀況,一次是與中共前總理李鵬辯論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何者勝出。一次是與Intel執行長Craig Barrett辨論CEO薪資問題。

而且葛老聰明的地方在於他的處理方式:I never asked.

因為答案很明顯,這些人你就算說服他了。他也不能做出違背他所處的職位”應該”做的事。共黨領導能說資本主義好嗎?大公司CEO能嫌自己薪水太多嗎?

這個現象在投資世界相當明顯。我們投資人必需知道,有些事,恐怕身處在不同位置的人永遠無法會和我們有相同的意見。

就像我們早已知道,看過去績效選基金是無意義的事。

但是,假如這樣的話,那些販售主動型基金的人要怎麼辦呢?他們當然要說有好方法可以挑出基金啊?不然假如都沒辦法預測未來會有優良表現的基金,而主動型基金又大多會被指數打敗,那誰還要買啊?販售主動型基金的要點,就是要讓投資人誤以為自己可以挑出未來的好基金。

而且他們絕不會提另一個選基金的好方法,比看過去績效好得多的方法,那就是看基金的總開銷。為什麼?因為這損及他們的自身利益。投資人懂得挑低成本的基金時,金融業的收入就少了。

所以,就不要再問銀行銷售人員、投資型保單銷售人員等基金銷售通路的人,基金能不能選,有沒有辦法挑?他們一定會告訴你,過去績效還是有參考價值。他們沒跟你說的是,過去績效的參考價值和丟銅板的參考價值差不了多少。

我們也不用去問主動型基金經理人,主動投資到底有沒有用。從沒有現任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敢公開宣稱主動投資是沒用的事。但退休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推崇指數型基金,倒是發生過的事。這些人在自己的職位上,是不可能去打翻自己的飯碗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用去問基金公司,它們會不會覺得自己收的經理費等基金內扣費用太高。這個問題,就像有人在問你會不會覺得自己薪水太高一樣。不要忘記,這些費用是基金公司的衣食父母,收入來源,他們怎會覺得太高呢?

當身為投資人的我們,有些理念與想法時,我們一定會遇到因為身處在不同職位,所以不得不否定我們的人。

面對他們的態度,其實很簡單。就如葛林斯潘一樣,”不要問。”

因為沒必要。

這些人的職位不會容許他有其它看法。我們毋需在口頭上與他們爭辨,因為我們只要實際的行動就可以改變這個狀況。

行動就是,用我們的金錢做出選擇。

投入低成本的基金,投入指數型基金,只要我們這麼做,那麼靠著高成本與主動型基金生活的金融業者,就會發現手上管理的資產與收入日漸萎縮。當他們養不起那麼多經理人與銷售通路人員而開始縮編時,處在這些位置上而不得不說出一些很奇怪論點的人,就會逐漸減少了。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職位與理念(Positions and Ideals)續

名實不符的理財顧問(Financial Consultants that DO NOT Consult)

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The Investment Answer)讀後感---理財顧問的問題

選基金請用5050,不要4433(Professor Malkiel’s 5050)

台股基金績效與費用分析(Higher Cost, Lower Return---Evidence from Taiwan Equity Mutual Funds)

主動與被動的加減乘除

不買指數型基金的原因(Index Funds, Why Not?)

投資與投票(Investing and Voting)---Vanguard召開持股人大會-續2

專業、黑心,傻傻分不清楚(Can You Tell White from Black?)

資產管理公司的貪婪(The Greed of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The Citigroup Scandal)

閱讀全文

2010六月回顧

此文回顧六月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的狀況。

六月最熱門的十篇文章依次是:

1. 被遺棄的錢(Money Left on the Table)

2. 投資路上的烏賊車

3. 難以面對的費用率(The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Expense Ratio)

4. Ask Mr. Firstrade 專欄

5. 良性循環的開始(Virtuous Cycle and Vicious Cycle)

6. The Age of Turbulence(我們的新世界)讀後感----自由的成長

7. 全球股市版圖的劃分(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Equity Markets)

8. 2010海外券商投資報稅心得(How to File for Tax Refund with Form 1040NR)

9. 海外券商Firstrade開戶步驟詳解

10. 綠角的書:”股海勝經—No.1財經部落格主的指數化投資法”

六月的寫作重點放在投資成本,難以面對的費用率被遺棄的錢都榮登六月熱門文章十名。昨天發表的如何比較基金與ETF的成本差異文中,也有計算顯示高成本的傷害。不過發表時間尚短,無法擠進熱門文章之列。

六月也終於寫完我們的新世界的讀後感。其實這本書的內容涵蓋範圍頗大,對宏觀經濟議題有興趣的讀者應會喜歡此書。

六月最常搜尋進入此部落格的十個關鍵字,在去除綠角相關字詞後依序是:

美元指數
IRR
Firstrade
指數型基金
ETF
TED Spread
Zecco
貝萊德世界礦業基金
複委託
LIBOR

“美元指數”持續待在第一名。這個月 0050掉出前十名,換複委託上場。從文章排名還有關鍵字排名來看,這個月想要瞭解美國券商和台灣的美股買賣管道的朋友有增加的現象。

訪客來源的前五個國家分別是台灣、美國、香港、澳洲與加拿大。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0五月回顧

2010七月回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