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2---自己最行


第20章是書中大量引用金融市場做為例子的章節,談的是效度的錯覺(Illusion of Validity)。

作者談到自己服役時,因為有心理學背景,被指派評估士兵是否有領導人特質。在一個任務環境中,作者藉由觀察受試者與他人的互動,便以為自己能看清他的人格特質。事實上,這份評估對於這些軍人未來的表現,幾乎毫無預測能力。

明明無效的作法,還自以為很有效,這就是效度的錯覺。

在股票市場上也是。許多積極買賣股票的人,以為自己知道股票的真實價值,以為自己知道的比其他人多,也是身陷”效度的錯覺”。

帶來這種錯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些投資人使用一些看起來”非常高明”的方法在研判狀況。不論是技術分析,或是基本分析。這些方法甚至有一些漂亮得不得了的名字,譬如xxx選股神功。讓人以為自己學了之後,就會像張無忌學了九陽神功,一統江湖。

方法愈精巧,投資人就自以為愈厲害。基金界的4433法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投資人自以為是在用一些繁複精明的方法在挑選基金。

其實這些人很少想過,你知道這些方法,市場上其他人也知道啊?為什麼你會比其他人成績更好?

重點根本不在於你的技巧有多精明多厲害,重點在,你有沒有比別人厲害。

這點在Ken Fisher的”投資最重要的三個問題書中也有提到。(可參考The Only Three Questions That Count讀後感----科學與工藝)。一位心理學家與一位投資業界人士,由不同的途徑看出相同的癥結。

投資人常完全專注在自己想做與能做的事,而忽略他人的技巧與意圖。

書中提到,不論是基金經理人或是投資顧問,他們幾乎都無法通過績效持續測試,這個最基本的技巧存在與否的檢驗。但他們仍相信自己是有技巧的。

或許某些人會因為無法走出的偏見或賺錢養家的需要而持續的相信在這些事情上自己是有技巧的,但我們可以自行判斷自己是否要受到這樣的迷思影響,或是雇用有這種問題的人來管理我們的金錢。

作者在這章最後提到一點。不是說這些試圖去預測未來股價或經濟場景的專家該死,而是他們試圖預測一個無法預測的世界。

認清事實,有些Mission Impossible是真的無解。

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這個事實,而不是找尋看起來言之鑿鑿但大多錯誤的未來指引。

ps. 中譯欠佳。假如英文閱讀OK的話,建議直接買英文版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1----心理偏差的全面解析

1 comments:

匿名 提到...

VIC:

不是他們為什麼這次會比較好 而是人們習慣忘記一些事情 習慣忘記自己賠錢 習慣忘記這些人只不過在唬爛 已為下一次一定可以翻身 以為只要找到一隻所謂的飆股 就可以飛黃騰達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