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ization讀後感4—對貿易順差與逆差的常見錯誤看法


伴隨著國際貿易(就是全球化的交換與分工),另一個往往令人相當擔心的重大問題,就是貿易所帶來的順差與逆差。

貿易順差代表一個國家出口的貨品與服務總值,大於進口的貨品與服務。

譬如台灣假如某年出口價值800億美金的貨品與服務,同時進口的服務與貨品總值是500億美金。那麼這年,台灣就有300億的貿易順差。

逆差指的是進口的貨品與服務總值超過出口的貨品與服務。

譬如美國假如某年出口價值3000億美金的貨品與服務,進口4000億美金的貨品與服務,那麼這年美國就有1000億的貿易逆差。

貿易逆差常帶給人負面的感覺。有幾方面:

譬如上述的例子美國有1000億的貿易逆差的話,代表美國人用於跟外國人買東西的金額,足足比外國人跟美國買東西的金額多了1000億美金。

感覺好像美國人很挺外國經濟,讓外國廠商有生意做。外國人對美國產品卻沒有那麼捧場。(換個說法是,好像美國人很會花錢買東西,外國人相對比較節儉。)

另一個負面的感覺,則來自基本算術。在上面的假想例子中,美國出口三千億,卻進口四千億。差一千億的錢那來?美國自己變魔術生錢出來嗎?還是欠人家錢,像賒帳一樣,愈欠愈多。

以上兩種擔憂,常見但卻沒有根據。

第一個,我們先來看誰挺誰的問題。是不是出超國,就是從外國人手上賺錢。入超國,就是把錢交給外國?

觀看國際間資金往來的”視野”太小,其實就是造成第一個擔憂的原因。

一般用來看”貿易赤字”的數字,是經常帳(Current account)。經常帳有三個組成份子,其中大者就是貿易收支。

我們可以想一下,假如A國出口到B國,A國出口廠商拿到B國貨幣後,它可以做什麼?

錢,其實只有兩種用法。一是現在就把它用掉,把錢換成產品與服務,當下享受。二是把錢存起來,投入金融資產當中,譬如定存、股票、債券或房地產。(把錢燒掉或沖進馬桶,不是合理的做法)

所以A國出口拿到貨幣後,譬如100萬好了,它可能只花用其中80萬再向B國買東西。這樣一來,表面看起來,這次交換會讓A國有20萬的順差。但實際上,A國一定要把剩下的20萬用掉。它現在不買東西的話,那只好向B國買金融資產。剩多少,就要買多少。

A國從B國拿了多少錢,它就一定要把這麼多錢再用於B國身上(假如全世界只有AB兩個國家的話。換成上百個國家,原理相同。一個國家從出口到其它國家拿到那麼多錢,它就要再把這些錢用來跟其它國家買貨品、服務或資產。)

所以假如A國沒有把全部的錢用於現在就可以馬上享用的B國貨品或服務,那代表它一定把其它的錢用於買進B國的資產。

不過買賣資產這部份的資金流動不在經常帳上,在資本帳(Capital account)。

所以,當你把視野放大,同時看經常帳與資本帳,就沒有順差與逆差的存在了。沒有差,只有Balance。Always balanced。

永遠都是平衡的。

經常帳逆差多少,資本帳就順差多少。經常帳有多少順差,資本帳就有多少逆差。

認為順差是從國外手上賺錢,國家會愈來愈富有的想法,可以用我們的自身經驗驗證一下。台灣近年一直都是貿易順差,我們的經濟狀況與國民所得狀況好嗎?

書中引用學者研究,美國從1607以來,大多年度處在貿易逆差的狀況,它從一個不知道未來如何的新興市場,變成當今的經濟強權。

假如貿易逆差是不好的,這要如何解釋?

貿易的基本原則就是互利。日本汽車商出口總值一千萬美金的汽車到美國後,假如從美國手上換不到價值一千萬的東西,它們是不會出口的。

日本汽車商可以從美國方面換取現值300萬的貨品與700萬的資產。或是100萬的貨品與900萬的資產。或是零元的貨品與1000萬的資產。

不管是怎樣的組合,一定要那麼多的價值。假如日本人不想要美國的東西與資產,那它不會出口到美國。假如日本人出口一千萬,只能拿到九百萬,它也不會出口。

美國拿到價值一千萬的汽車,就是拿出價值一千萬的東西去換。它沒有欠日本錢。

國際貿易不是誰在資助誰,雙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談到這裡,我們也同時解決了第二個問題,會有”逆差”等於”欠錢”的看法,成因與第一個擔憂相同,就是沒有看到全局。

看到經常帳的順逆差,覺得不容易解釋時,直接跳到”欠錢”這個說法是一個簡單又符合直覺的解法。但是,常常是錯誤的。

把資本帳拿出來看,就會看到這些錢是如何支付的。

我們看個假想例子。

假如紐約市有個建商,從紐澤西州引進工人與原料,建了一棟大樓。為了這些工資與建材,建商要付錢給紐澤西州的人與廠商。

假如我們把紐約市當成一個國家,計算它的經常帳。這位建商蓋樓的舉動,他請的工人與買的建材,全都會增加紐約市的逆差。因為他要付錢給紐約以外的地區。

但是他建起來的大樓,本身就是個有價值的資產。非紐約市的居民,可能會想要投資買進。

假如只看紐約市的經常帳,你看不到非紐約市的居民對這個房地產的投資。投資這筆帳放在資本帳中。你看經常帳,只會看到建商造成的”貿易逆差”。

一個國家一直處在經常帳逆差,不會造成問題。這只是代表它大多用資產,而不是貨品與服務,在跟外界交換。

就這樣而已。

很可惜這種較為全面的看法,不是大眾主流。即便是有識之士,仍有可能跳不出逆差等於欠錢的思考邏輯。譬如書中舉的例子,是Economist(經濟學人)的編輯,Clive Crook在2007一篇文章中寫道”Trade deficit has to be financed by borrowing.”(貿易逆差一定要靠借錢支應)。一個整天與經濟議題為伍的人,尚會寫出這種文字。更何況一般大眾?

目前就我所知,美國的Ken Fisher與Edward Conard是採用這種較為整體且正確的看法在處理貿易順逆差的議題。詳情可分別參考他們的著作。前者如“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 。後者如經濟復甦的手段與意外惡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

Globalization這本書以簡單明瞭的基本邏輯,加上很好的比喻,讓讀者對國際交換,不只是貨品、服務,更包括資產的交換,建立起完整與正確的看法。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Globalization讀後感1--專業分工與交換的必要

Globalization讀後感2—物質繁榮的必要

Globalization讀後感3—貿易與工作機會

Globalization讀後感5—自由交換的障礙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讀後感5---財富才是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