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的技術”讀後感—以聽眾為導向的簡報呈現


上台的技術”作者是知名講師王永福先生。這本書從簡報(或是演講)的準備、現場呈現、到事後回顧,都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在準備方面,作者一開始就講,要以聽眾想要知道什麼,為什麼會出席這個活動為出發點。

這真是擊中很多演講準備者的痛處。一般會受邀演講,或是可以自行舉辦活動,多半代表講者在這方面已是公認的專家。專家常見的一個通病,就是以為自己很有興趣的,聽眾也會有興趣知道。所以演講講了一堆自以為很好的內容,台下聽眾卻是興趣缺缺或是睡成一片。講者事後還不知道問題,只能說”曲高和寡”來安慰自己。

其實既然要接這個演講,辦這個講座,就應該切中聽眾的需求。讓他們覺得花時間是值得的,真的從講者身上學到一些東西。

這個問題的另一種出現方式是,整場演講聽起來很有趣、很生動、笑點多,場子熱,但請聽眾回想一下演講有什麼重點,卻是一片空白。這就是只有做到表面功夫的演講(或是如作者所說,對於重點沒有歸納或是著墨不夠)。

不論是演講、授課、還是簡報,這些活動中應用到的呈現方式與技巧,都是一個渠道,一個讓講者將他所知道的東西,傳遞的聽眾的渠道。

重點是,這個講者本身要”有料”。假如他沒有料,對演講主題沒有深刻的研究與想法,他就沒有什麼真正的好東西,可以與聽眾分享。但假如內裡空乏的人卻精通簡報技巧,那會形成一種本末倒置,做出一個表面上感覺很好,回想起來,卻是空空洞洞的演講。

但有人是相反的情形。滿肚子知識,滿腦子想法,呈現方式卻不好。聽眾聽完不知道他的重點,更糟的是,甚至演講爛到讓人不想聽。這時,只要他願意再花些時間精力,研究呈現方式,那就是如虎添翼。這種狀況,去研究簡報技巧最有效益。

將自身的理念與想法,清楚的傳遞給別人知道,是當今社會非常重要的技能。

從開始寫部落格以來,我大多透過書寫的方式將理念傳達給讀者朋友。自從開課與開始有演講邀約以來,我愈來愈覺得現場呈現技巧也非常重要。

演講時,就在那個當下的表現,就會決定聽眾的印象。所有的準備與演練,就是為了那一次的演出。從演講內容的雛形,到現場的準備,全部都會跟演講的最後表現有很大的關係。

假如你自己有過一些演講的經驗,看福哥的這本書會更有感覺。臨場時,某某設備不聽話,譬如電腦當機、沒有網路、影片有影無聲、燈光搞不定等等,”上台的技術”書中對於這些技術性細節的準備,有很詳細的討論。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處理問題最好的方法是避免問題的發生。所以重要的演講,福哥會帶兩台電腦。一台出問題,另一台早就開好機等著。就是這種準備的態度,才可以事先消弭問題於無形。

對於演講中聽眾的提問,也是相同的原理。假如演講中會覺得聽眾的問題層出不窮,接都接不完,或許演講內容應做些調整,先想好聽眾會有怎樣的問題,事先就排在演講內容中,也可以”避免問題的發生”。

從書中的許多段落,都可以看到作者以聽眾為依歸的想法。福哥之所以能成為知名講者,或許就在於他總是以照顧聽眾為出發點。

“上台的技術”一書,清楚呈現了一位知名講者如何構思與準備演講的過程。對於有志學習”上台技術”的讀者,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教學的技術”讀後感—如何真的把人教會的技術

“千萬講師的50堂說話課”讀後感—演說的目的

“上台本事”讀後感—人生就是一場上台演出

“說出影響力”讀後感

簡報Show and Tell讀後感—一本像簡報的簡報書

跟誰簡報都成功(HBR Guide to Persuasive Presentations)讀後感—針對性的簡報準備

“聲入人心”讀後感—用心說話

Masters of The Word讀後感4—個人就是出版社

0 comments: